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出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其三》
宋 · 辛弃疾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注释
玉女峰:一座美丽的山峰,可能象征着仙女或圣洁之地。棹歌:划船时唱的歌,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
烟鬟雾髻:形容女子如烟雾般的秀发。
清波:清澈的水面。
游人去后:当游客离去之后。
枫林夜:夜晚的枫树林,可能营造出宁静或孤独的氛围。
月满空山:明亮的月光照亮寂静的山峦。
可奈何:无可奈何,表达一种寂寥或失落的情绪。
翻译
在玉女峰前轻轻唱起歌谣烟雾缭绕中的发髻在清波中摇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第三首。诗人以玉女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玉女峰前一棹歌",开篇即点出地点和活动,形象地展现了船夫在玉女峰前轻声歌唱的情景,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烟鬟雾髻动清波",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峰峦比喻为女子的秀发,随着江水的波动,仿佛在轻轻摇曳,增添了山水的灵动之美。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含了对女性形象的赞美。
"游人去后枫林夜",转而描绘夜晚的景象,游人散去,只剩下枫林与月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月满空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旷感,月光洒满寂静的山林,更显孤独与深远。
最后的"可奈何"表达了词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感叹,流露出淡淡的孤寂情绪,也暗示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细腻情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