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注释
青衫:官服。霜叶:秋叶。
儿:百姓。
吏:官员。
官长:上级官员。
识字耕田夫:识字农夫。
刺史:地方长官。
野人:乡民。
挽须:拉胡须求助。
拂衣:挥袖。
下下考:低微职位。
芋魁饭豆:粗食。
岂无:怎能没有。
瑞草桥:吉祥之地。
平生壶:一生所爱之壶。
慈姥:慈祥的老妇。
争扶:争相扶持。
遗民:流离失所的人。
裤襦:衣服。
黔:黑色。
相指似:指点。
老不臞:消瘦。
卜邻舍:选择邻居。
拊掌:拍手。
山、王:贵族。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黄公垆:酒馆。
翻译
青衫已半成霜叶,百姓如同孩子官如奴。官员民众勿视我为长官,我只是一名识字农夫。
妻子哭儿声唤刺史怒,时有乡人拉我胡须求救。
我拂去尘埃,自认下等官职,粗茶淡饭有何妨。
归途经瑞草桥,独自游历仍佩旧壶。
慈祥老妇在岩前喊渡,江畔众人争相扶持。
今年蚕市热闹非凡,遗民犹怀念故国衣裳。
城中黔人指点,白发红带老者消瘦不胖。
我欲西归寻新居,邻居笑谈歌声相应。
不学山、王贵族乘车,徒留遗憾空指黄公酒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退隐生活和对往昔仕途的反思。诗人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这两句诗通过对官服和秋叶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官场的无常,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在官场中的人格魅力,如同家人一般亲近百姓。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这里诗人自称为“识字耕田夫”,表明自己虽然懂得文字,却选择了退隐田间,远离官场的纷争,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否定和逃避。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这几句描绘了诗人的家庭生活和田园劳作,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述,展现出一种平淡中带着满足和安宁的情感。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这里描写了诗人归家后的景象,通过“瑞草桥”、“慈姥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这几句诗表明了对往昔仕途的反思,对曾经的官职和功名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易老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超脱与平和,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