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
闭门木叶下,始觉秋非春。
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
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
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
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
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鲁国:指鲁国。一杯水:比喻微小的恩惠。
横海鳞:比喻大人物。
仲尼:孔子的字。
敬:尊重。
寻常人:普通人。
白玉:极贵重的玉石。
斗粟:一斗谷物。
尺薪:一尺柴火。
闭门:关门独处。
木叶:落叶。
秋非春:秋天并非不美好。
西迁:向西迁移。
鼎湖:古代传说中的仙湖。
宝镜:珍贵的镜子。
匣:匣子。
苍藓:青苔。
素尘:尘土。
轩后:黄帝。
攀龙:追随龙驾。
小臣:谦称自己。
惠爱:仁爱。
庶几:或许。
风化淳:风俗淳朴。
鲁缟:鲁地特产的细绢。
白烟:形容细薄。
五缣:五匹细绢。
赠贫交:赠给贫穷的朋友。
一尺重山岳:形容分量之重。
相国:古代官职。
齐晏子:齐国的名臣晏婴。
不及言:不如言语表达。
托阴:比喻庇荫。
树李:种植李树。
忘忧:忘忧草。
树萱:种植萱草。
张禄:古代官名,这里指友人。
绨袍:粗丝袍。
怀旧恩:怀念旧日恩情。
翻译
鲁国的一杯水,难以容纳大海的鱼鳞。孔子尚且不轻视,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白玉珍贵无比,却换不来一斗谷物;黄金如金,却只能买尺薪柴。
闭门静听落叶声,才知秋天已非春天。
听说你要向西迁移,那地方紧邻着鼎湖。
你的宝镜藏在长满青苔的匣中,珍贵的丹经也被尘土覆盖。
当年黄帝升天,你曾追随龙驾,留下小臣我。
如今你留下仁爱,希望能使风俗淳朴。
鲁缟如同白烟,五匹细绢也难以成束。
临别之际,我将一尺布赠予贫交,其分量重如山岳。
相国齐国的晏子,赠别的言语比行动更感人。
你应像庇荫树木一样施恩,忘忧草般给人带来安慰。
将来若能再见张禄,我会忆起你昔日的恩情。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友人迁往他乡的不舍与惆怅之情。开篇即以“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比喻自己的微薄才华在广阔世界中显得如此渺小,无从施展。此句既显示了诗人谦逊的一面,也映射出其内心的自卑与不安。紧接着“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则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进一步削减,连孔子都未被世人敬重,更何况是普通如己之人。
诗中“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两句,则写出了物质交流中的不平等和代价问题。白玉和黄金都是珍贵之物,而斗粟(一斗谷子)和尺薪(一尺长的柴火)却是生活中极为普通且微不足道的东西。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以及个人在物质交换中的无力感。
“闭门木叶下,始觉秋非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慨。木叶飘落,是秋天的标志,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变迁,也暗示着人事的变幻和个人的情感变化。
“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表明了友人即将离去,而自己则留在原地。"鼎湖"可能是指某一特定地区,这里作为友人迁往之地,增添了一份遥远和不可触及的感觉。
“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两句,则通过宝镜和丹经这两个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物品,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遗忘和湮没。宝镜被苔藓所覆盖,丹经则被厚重的尘土掩埋,这些都是对过往知识和记忆的忽视。
“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中的“轩后”可能指的是古代车辆的后部,“攀龙”则是攀附于龙的比喻,意指依附于权贵。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过去时代和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自己如今孤立无援的小臣之感。
“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则是在表达诗人希望能够留住一份友情和美好的记忆,并期待着这种情谊能够像春风化雨一般,深入人心,影响世人。
最后,“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则是对友人的送别之物的描写,这份礼物轻若白烟,却包含了沉甸甸的情意。而“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则是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只能通过行动来传递。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时代沧桑、物是人非的无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