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出处:《那吒》
宋 · 苏辙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狂子:指行为放纵、不守常规的儿子。拜佛:对佛像礼拜。
拜父:尊敬和服从父亲。
愚:愚蠢,这里指缺乏智慧。
宝塔:佛教象征物,可能指佛塔或某种教诲。
左手:表示非主要或次要的地位。
优昙:传说中的稀有植物,比喻罕见的事物。
生死:生命和死亡。
业果:佛教中因果报应的结果。
磨不去:无法消除或改变。
千万祀:千万年的祭祀或纪念。
江湖:民间,民间生活。
挽船处:可能指码头或船夫聚集的地方。
翻译
北方的天王有个狂妄的儿子,只知道拜佛而不尊奉父亲。佛明其愚昧难以教导,便命令父亲左手持塔。
儿子见到佛像就低头,这动作与拜父有些相似。
佛像如同稀世之花,难得一见,遇见的人能领悟生死之道。
哎,你为何如此与众不同,业力因果已定,无法磨灭。
从佛灭至今已有千万年,他的形象仅留在江湖的船夫挽舟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那吒》,以神话人物那吒的故事为题材,寓言深刻。诗中描述了北方天王之子那吒,他只知拜佛而不尊奉生父,反映出对世俗亲情的忽视。佛祖洞察其愚昧,用智慧设法引导,让那吒在拜佛时也模仿拜父的动作,象征佛法可以启迪人心,哪怕是顽固如那吒也能有所触动。
然而,诗人感叹那吒的命运早已注定,业力难以消除,即使佛灭千年,他的故事仍流传于民间,成为劳苦大众在江湖间辛苦生活的慰藉。整首诗通过那吒的故事,寓言了人生的无常和因果报应,以及佛法普度众生的力量。苏辙的笔触简洁而富有深意,让人在欣赏神话的同时,思考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