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
出处:《季春下浣游南龛》
宋 · 冯伯规
四山如猬毛,中有线路萦。
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
雨后天宇空,夏气和且清。
休日一无事,驾言南山行。
南山有何好,翠壁列峥嵘。
巨木老已仆,赖有红石撑。
自从严大夫,废兴今几更。
稚干亦合抱,知几阅晦明。
幽壑架危亭,无风凉自生。
少间上绝顶,四望围长城。
涨江笼篆纹,小市分棋枰。
俛仰忘身世,独慨呼酒倾。
何知玉堂客,分杂巴叟耕。
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
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
雨后天宇空,夏气和且清。
休日一无事,驾言南山行。
南山有何好,翠壁列峥嵘。
巨木老已仆,赖有红石撑。
自从严大夫,废兴今几更。
稚干亦合抱,知几阅晦明。
幽壑架危亭,无风凉自生。
少间上绝顶,四望围长城。
涨江笼篆纹,小市分棋枰。
俛仰忘身世,独慨呼酒倾。
何知玉堂客,分杂巴叟耕。
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
注释
猬毛:形容山峰密集如刺猬的毛发。线路:道路。
掌许:比喻手掌大小的平面。
翠壁:青翠的峭壁。
峥嵘:形容山势险峻。
废兴:兴衰、变迁。
晦明:指黑夜和白天,代指时间流逝。
危亭:高耸的亭子。
元自:本来,自然。
翻译
四周山峦如刺猬的毛发密集,中间有道路蜿蜒曲折。是谁引导我来到这里,得以在手掌般大小的平地上行走。
雨后天空如洗,夏日的气息清新宜人。
在休息日无所事事,我驾车前往南山。
南山有什么好?只见青翠峭壁林立,峥嵘壮观。
大树老去已倒伏,幸亏有红石支撑着。
自从严大夫离去,这里经历了多少兴衰变迁。
幼小的树干也粗壮到能环抱,见证了无数日夜的光明与黑暗。
深谷中建起危峻的亭子,即使无风,凉意也会自然生出。
稍作停留,我登上了山顶,四周景色围绕着长城。
长江水波荡漾,像篆刻的纹路,小市如同棋盘划分清晰。
我在山水之间忘却了世俗,独自举杯感叹。
谁知道这玉堂里的客人,竟与巴地老农一同劳作。
下山时,我欢喜与人结伴而行,因为脚步轻盈了许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季春时节游览南山的景象和心情。开篇四句“四山如猬毛,中有线路萦。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通过对山势的描写,展现了南山的雄伟与自然形成的小道,诗人在某人的引领下到达这里,感慨于这片刻意求来的宁静之地。
接下来,“雨后天宇空,夏气和且清。休日一无事,驾言南山行。”表明了雨后的晴朗天气,夏日的温暖与清新,以及诗人在闲暇之日,没有繁忙的事务,便决定驾车游览南山。
“南山有何好,翠壁列峥嵘。巨木老已仆,赖有红石撑。”这里赞美了南山的美丽,山墙青翠参差不齐,古树年迈倾倒,但幸亏红色的岩石支撑。
“自从严大夫,废兴今几更。稚干亦合抱,知几阅晦明。”诗人提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从小孩子到成年人的变化,对世事的洞察由浅入深。
“幽壑架危亭,无风凉自生。少间上绝顶,四望围长城。”接着描写了山中幽深的地方建有危险的亭子,即便无风,也自然而然地感到清凉;诗人不久后登上了山顶,从高处眺望四周,被长城所包围。
“涨江笼篆纹,小市分棋枰。俛仰忘身世,独慨呼酒倾。”这里写到了江水的波动和小镇上的安宁生活,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自在与放松,即使是弯腰仰望,也能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感慨地呼唤着倒酒。
“何知玉堂客,分杂巴叟耕。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最后一段,诗人提到不知名的游子在玉堂中,以及人们在巴叟之间的劳作;而自己则是高兴地与他人同步下山,这也许源于本身步履轻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