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女子本柔静,闺房不肯安全文

女子本柔静,闺房不肯安

出处:《观讲师有感
宋 · 王洋
一僧据几坐,众僧列其间。
纷纷士与女,其外复相环。
娟娟谁家女,粉面垂烟鬟。
既为时俗妆,复著道士冠。
一闻法师唱,先众低朱颜。
俯仰皆中度,仪矩如素闲。
众僧推举首,往往务旁观。
云是良家子,良人缀朝端。
二十哭其夫,蕙帏守奇单。
誓保岁寒节,悼往时汍澜。
邻女闻好色,愿见无由缘。
孺枝无杂匹,对镜有孤鸾。
如此十馀载,里巷不敢欢。
岁久厌俗累,幡然学僧禅。
朝朝事香火,常念舍嚣烦。
遂来佛寺中,圆顶杂长髯。
未能问以此,吁嗟涕以潸。
女子本柔静,闺房不肯安
当初红颜时,何必同茕鳏。
所行虽失节,尚可求芝兰。
如今馀艳态,却来叩幽关。
进退两无据,此道何漫漫。
京城富贵家,妍丽出尘寰。
不肯自爱重,白日呈妖娴。
廉耻节既丧,万里来夷蛮。
向来红面女,十九逢时艰。
奈何兵戈中,此风不为删。
僧乎尔其能,为我逃穷山。

拼音版原文

sēngzuòzhòngsēnglièjiān

fēnfēnshìwàixiānghuán

juānjuānshuíjiāfěnmiànchuíyānhuán

wèishízhuāngzhùdàoshìguān

wénshīchàngxiānzhòngzhūyán

yǎngjiēzhōngxián

zhòngsēngtuīshǒuwǎngwǎngpángguān

yúnshìliángjiāliángrénzhuìcháoduān

èrshíhuìwéishǒudān

shìbǎosuìhánjiédàowǎngshíwánlán

línwénhǎoyuànjiànyóuyuán

zhīduìjìngyǒuluán

shízǎixiànggǎnhuān

suìjiǔyànlèifānránxuésēngchán

cháocháoshìxiānghuǒchángniànshèáofán

suìláizhōngyuándǐngchángrán

wèinéngwènjiēshān

běnróujìngguīfángkěnān

dāngchūhóngyánshítóngxúnguān

suǒxíngsuīshījiéshàngqiúzhīlán

jīnyàntàiquèláikòuyōuguān

jìn退tuìliǎngdàomànmàn

jīngchéngguìjiāyánlechénhuán

kěnàizhòngbáiyāoxián

liánchǐjiéhuǐsàngwànláimán

xiàngláihóngmiànshíjiǔféngshíjiān

nàibīngzhōngfēngwèishān

sēngěryǒuwèitáoqióngshān

注释

朱颜:形容女子面色红润。
仪矩:礼仪规矩。
素闲:平时的闲适状态。
良家子:出身名门的女子。
闺房:女子的内室。
红颜:美丽的容颜。
茕鳏:孤独无偶。
芝兰:比喻贤德之人。
幽关:深宅大院或神秘之地。
廉耻:道德操守。
夷蛮:古代对边远地区的称呼。
红面女:形容女子面容娇艳。
兵戈:战争。

翻译

一位僧人坐在桌边,众僧围绕着他排列。
男女仕女纷至沓来,他们环绕在僧人之外。
哪个婉约女子,脸庞如烟霞般娇美,额前发髻垂落。
她已化为世俗妆容,又戴上道士的帽子。
法师一开口诵经,众人神色低沉红颜含羞。
她的举止得体,规矩娴熟,仿佛素来如此。
众僧纷纷抬头观看,对她议论纷纷。
听说她是名门之女,丈夫曾显赫朝廷。
二十岁时痛失丈夫,她独守闺房,悲伤异常。
她发誓坚守贞洁,悼念逝去的时光。
邻家女子羡慕她的美貌,但无缘相见。
她形单影只,对着镜子,像孤鸾照影。
这样过了十多年,邻里都不敢轻易欢乐。
厌倦了俗世纷扰,她决定出家修行。
每日侍奉佛像,常想摆脱尘世烦恼。
她来到佛寺,剃度成为僧人,满头长须。
但她无法完全放下,只能叹息流泪。
女子本性温顺,怎肯安心于闺房。
年轻时何需孤独,为何选择这条路。
虽然行为失检,仍有美德可寻。
如今剩下美丽容貌,却来敲响佛门。
进退两难,这条路漫长而迷茫。
京城的富贵人家,美貌出类拔萃。
她们不爱惜自己,白天也展示妖娆。
廉耻之心丧失,远嫁异域他乡。
昔日红颜女子,大多遭遇战乱困苦。
为何战火中,这种风气仍存。
僧人啊,你能否帮我逃离这穷山恶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佛寺中对一僧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开篇即刻画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一个僧人坐在几案旁,周围是其他僧侣,而外围则是一群男女纷纷杂陈。在这混乱的人群中,有一位娟娟的女子,她以粉面和烟鬓著称,既打扮时髦,又戴着道士的冠冕。

诗人通过这位女子的形象,探讨了她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外在行为看,她似乎已经放弃了尘世的情感羁绊,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无法割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曾经是良家子弟,守着丈夫留下的寂寞帏幔,誓要保全节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厌倦世俗的累赘,学习僧侣的禅定。

女子的内心挣扎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既有对尘世美好的留恋,也有对精神解脱的追求。诗中的“此道何漫漫”表达了她对于自己所处境遇的无奈与困惑。末尾,她请求僧侣帮助她逃离这纷乱的世界,寻找一片宁静的心灵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形象的刻画和内心独白的展现,展示了一个追求精神救赎而又无法彻底脱离尘世羁绊的人物形态。这种矛盾体现了人性中复杂的情感与冲动,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