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有新意,云水皆恬安
出处:《湖居与仁先结邻赋呈四首 其三》
清末民国初 · 俞明震
飞鸟入深谷,遗我以窅然。
幽境不可逐,坐看风炉烟。
韩子就今懦,蒙叟尊神全。
苟能通此意,却病惟痴顽。
动驰域外想,未觉心地宽。
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
花竹有新意,云水皆恬安。
饱食肉边菜,端学忘家禅。
妙窍观如何,还我萧寥天。
幽境不可逐,坐看风炉烟。
韩子就今懦,蒙叟尊神全。
苟能通此意,却病惟痴顽。
动驰域外想,未觉心地宽。
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
花竹有新意,云水皆恬安。
饱食肉边菜,端学忘家禅。
妙窍观如何,还我萧寥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湖畔的宁静生活,通过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飞鸟入深谷,遗我以窅然”,以飞鸟入谷,引出一种深远、幽静的氛围,仿佛是自然界的某种启示,让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深远与宁静。“幽境不可逐,坐看风炉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不可触及的幽静之美,诗人选择静静地欣赏,而非追求,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欣赏。
接着,“韩子就今懦,蒙叟尊神全”两句,借用了古代哲学家韩非子和庄子的典故,表达了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反思,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苟能通此意,却病惟痴顽”则是诗人对于能够理解并实践这种精神自由的渴望,认为这能帮助自己摆脱世俗的困扰,保持心灵的纯净。
“动驰域外想,未觉心地宽”则反映了诗人对外界事物的思考,虽然心中有所向往,但并未因此感到心地的束缚或不宽广,反而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平静与满足。
“吾庐适可止,但取远与偏”表明了诗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倾向于远离尘嚣,寻找一个既远又偏僻的地方,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花竹有新意,云水皆恬安”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美丽与和谐,无论是花竹还是云水,都充满了新的生命与宁静的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饱食肉边菜,端学忘家禅”则体现了诗人简朴而充实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在日常饮食中也能找到满足与快乐,同时通过学习禅宗,达到忘却家庭烦恼、心灵解脱的状态。
最后,“妙窍观如何,还我萧寥天”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希望回归自然、达到心灵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