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全文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

出处:《会福严慈觉大师
宋 · 释德洪
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
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
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
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
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
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
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
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
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
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
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
少年入三吴,题诗遍西兴。
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
匡庐落笑中,万叠横空青。
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
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
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鬅鬙。
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
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慈觉大师的深厚友谊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位高僧之间的对话场景,以及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精神风貌。

首句“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生动地描绘了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慈觉大师背对着诗人呼唤,诗人则抬头回应,体现了两人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接着,“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进一步描述了两人在湘江边共度夜晚,交谈如同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流,流畅而深邃,暗示了他们交流内容的丰富和深刻。

“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通过比喻手法,赞美慈觉大师的坚定意志和锐利目光,仿佛犀牛的头部和老虎的下巴,充满了力量和决断。接下来的“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则进一步强调了慈觉大师的智慧和影响力,他的光芒甚至掩盖了众多僧侣的存在。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将慈觉大师比作高耸的山岳,位于南国的极点,其周围的翠绿植被象征着生机与宁静。这不仅描绘了慈觉大师的地理位置,也隐喻了他的精神境界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表达了诗人对慈觉大师所在之地的亲切感,以及对漳水灯光的回忆,这些细节增添了情感的深度,让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描绘了寺庙内的庄严景象,天空降下花朵般的祝福,午后的诵经声回荡在寂静的空气中,营造了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

“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暗示了慈觉大师在佛法传播上的成就,通过道行的提升和声誉的增长,证明了他在佛法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

“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描述了慈觉大师在夏天结束时离开山林,展现出他超越常规、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可能是指外界对慈觉大师的误解或嫉妒,但并未影响到他内心的平静和对佛法的追求。

“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省,虽然没有子女的牵绊,但也因自己的愚钝而受到他人的厌恶。

“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除了睡眠和饮食之外,他经常抚摸手中的藤杖,可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活动,也可能是借此寄托某种情感。

“少年入三吴,题诗遍西兴”回忆了诗人年轻时的旅行经历,他曾在三吴地区广泛游历,并在西兴留下了诗歌的痕迹。

“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描述了诗人归乡后乘坐船只穿越彭蠡湖的情景,湖面波涛汹涌,仿佛雪山崩塌,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壮丽和挑战。

“匡庐落笑中,万叠横空青”提到诗人曾游览庐山,山峰在笑声中显得格外青翠,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愉悦。

“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描述了诗人再次远行,穿越并汾地区,甚至在结冰的黄河上行走,体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冒险精神。

“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描绘了诗人攀登太行山的壮举,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冲破虎群,最终在鸡鸣时分看到了日出,象征着克服困难、迎接光明的精神。

“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鬅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旅行经历的怀念,即使在寂寞和困倦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依然让他感到快乐。

“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描述了诗人来到湘西的小村庄,疲惫的鹤鸟整理羽毛,暗示了他在此地找到了心灵的安宁和休息。

“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表达了诗人期待秋天到来,那时他将再次前往祝融山,继续他的修行之旅,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慈觉大师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的共同追求和体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佛法的敬畏、对个人成长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