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之堂凤凰池,不著君辈当著谁
溧阳虽小亦新郡,学廪粗足晨昏炊。
曰事未然缺次远,槐宫尚需蝉再嘶。
士食天禄行或使,暗中自有神扶持。
我昔识君初未髭,犀角双盈方颡颐。
饱学武库富蓄贮,粹行桓璧微瑕疵。
过市目不视左右,何啻董生园不窥。
含章晦美抱素蕴,修之于家朝廷知。
一室万里限户阈,脚跟不动名四驰。
譬诸丰城瘗宝剑,紫气贯斗当有时。
平生识字乃馀事,仓颉科斗扬雄奇。
饰翠泥金写梵夹,凡善书者能办之。
至用儒流董厥役,借此进贤培邦基。
晦翁岂止能诗者,澹庵胡公荐以诗。
唐柳公权以笔谏,忠鲠随事堪箴规。
去去行行勿复迟,未至烹雌炊扊扅。
白玉之堂凤凰池,不著君辈当著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乡闾师:乡村里的老师。黄纸:任命文书。
学廪:学校的粮食储备。
槐宫:官署。
士食天禄:士人享有国家俸禄。
犀角:形容额头突出。
桓璧:比喻人的品行纯洁无瑕。
董生:董仲舒,汉代学者。
晦美:美德深藏。
仓颉:造字的传说人物。
梵夹:佛教经卷。
儒流:儒家学者。
晦翁:朱熹的别号。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
白玉之堂:指显赫的地位。
凤凰池:皇宫中的池塘,借指朝廷。
翻译
二十多年乡间师长,刚被任命专任讲席。溧阳虽小也是新兴郡,学校粮仓充足供早晚。
未来之事还未定,官署还需蝉鸣声声。
士人享受天赐俸禄,暗中有神明护佑前行。
我初识你时你未留须,额头两侧犀角般突出。
学问广博如武库,品行纯正有如桓璧微瑕。
过街眼睛不看左右,岂止董生不入私园。
深藏美德抱朴守真,家中修行朝廷皆知。
一室之内却如万里,静坐不动名声远播。
如同丰城埋藏宝剑,紫气东来必将显现。
写字识字只是余事,仓颉科斗扬雄才情。
装饰华丽的佛经卷轴,善书之人皆可完成。
儒者之才应担重任,借此选拔贤能固邦基。
晦翁何止会作诗,淡庵胡公以诗举荐。
唐柳公权以书法直言,忠诚耿直值得效仿。
勿再拖延,前行吧,未到烹煮雌鸡之时。
白玉殿堂凤凰池,非你等莫属。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志向,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期许。
诗中的“二三十载乡闾师,黄纸初除专讲帷”显示了邓善之在学术上的成就,他已经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创新。"溧阳虽小亦新郡,学廪粗足晨昏炊"则说明他所在的地方虽然不大,但他的学问却是充实的,从早到晚都在研究学问。
“曰事未然缺次远,槐宫尚需蝉再嘶”表达了对未来事件的预见和准备,诗人认为邓善之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完善。"士食天禄行或使,暗中自有神扶持"则是说士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去行动,而不必过分强求,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持着他。
“我昔识君初未髭,犀角双盈方颡颐”描绘了诗人与邓善之相识时的情景,当时邓尚年轻,没有长出胡须,但他的才华和学问已经显露出来。"饱学武库富蓄贮,粹行桓璧微瑕疵"则赞扬邓善之的学识渊博,如同府库中积累了丰富的财宝,而他的行为虽然完美,但也不过是追求极致的完美。
“过市目不视左右,何啻董生园不窥”表达了对邓善之德行和学问的赞赏,他如同行走在市场上,却不看左右,只专注于自己的修养,不去探究别人的私事。"含章晦美抱素蕴,修之于家朝廷知"则说明他的品行美德虽然不显露于外,但却被家庭和朝廷所了解。
“一室万里限户阈,脚跟不动名四驰”形象地描述了邓善之的学问如同远行千里的马匹,而他本人却像坐在家中一样,不需要行动就能知晓天下之事。"譬诸丰城瘗宝剑,紫气贯斗当有时"则是说他的学识和才华,如同埋藏在丰城的宝剑,虽然暂时不为人知,但终将有一日显现出来。
“平生识字乃馀事,仓颉科斗扬雄奇”赞美邓善之一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如同对待常事一样简单,而他的学问如同星辰般璀璨。"饰翠泥金写梵夹,凡善书者能办之"则是说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能力,即使是最难以处理的文章,他也能够轻松驾驭。
“至用儒流董厥役,借此进贤培邦基”表达了诗人希望邓善之能够将他的学问和才华用于国家的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贤能之士。"晦翁岂止能诗者,澹庵胡公荐以诗"则是说他不仅擅长于诗,还有更高的文学造诣,而被推荐给了名人胡公。
“唐柳公权以笔谏,忠鲠随事堪箴规”赞扬邓善之如同唐代的柳公权,用他的文笔来劝諫君主,他的忠诚和直言,如同箴规一样能够警示世人。"去去行行勿复迟,未至烹雌炊扊扅"则是劝说邓善之要继续他的学术追求,不要有任何犹豫。
最后,“白玉之堂凤凰池,不著君辈当著谁”表达了诗人对邓善之的最高赞誉,如果不是在你的身上彰显这些美好的品质和学问,那又应该给谁呢?
整首诗通过对邓善之学识、品行和文学才华的高度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