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
出处:《重创瓦官寺阁过之有作》
明 · 王世贞
昔时瓦官阁,高与天峥嵘。
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
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重创瓦官寺阁过之有作》。诗中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瓦官阁的感慨,以及对其被毁后仅余万古之名的深思。
首句“昔时瓦官阁,高与天峥嵘”,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瓦官阁往日的雄伟壮观,仿佛它与天相接,气势非凡。接着,“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一句,转折突兀,暗示了瓦官阁遭遇了毁灭性的火灾,但即便如此,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名声依然屹立不倒,如同历史的见证者,永不消逝。
“莲花比丘苦缘薄,倾钵诛茅覆檐角”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瓦官阁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暗示了瓦官阁曾是僧侣修行之地,莲花比丘象征着僧侣的清苦生活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然而,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僧侣们依然坚守信仰,体现了精神的坚韧与崇高。
“不见如来减劫时,丈六金身亦不恶”则进一步表达了对瓦官阁的敬仰之情。这里提到的“如来”指的是佛祖,而“减劫”则是佛教中的概念,意指世界末日或大灾难来临之时。诗人想象,在世界末日之时,瓦官阁虽遭破坏,但其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依然稳固,其建筑虽小(丈六金身),却也足以承载信仰的力量,不为外界的变迁所动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瓦官阁兴衰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文化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人在赞美瓦官阁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价值在物质破坏面前的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