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不因拊髀过郎署,谁遣飞书夺虏营全文

不因拊髀过郎署,谁遣飞书夺虏营

明 · 欧大任
六传旌旗万里行,黄河西抱汉边城。
不因拊髀过郎署,谁遣飞书夺虏营
揖客缓驰骠骑幕,材官分隶羽林兵。
五原岂用看烽堠,扼腕年来更请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疆守卫的壮阔场景与将领的英勇气概。首句“六传旌旗万里行”,开篇即以“六传”和“万里行”展现出了军队行进的辽阔与壮观,旗帜在风中飘扬,象征着军队的威严与荣耀。接着,“黄河西抱汉边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黄河比作环绕边城的母亲河,既描绘了地理环境,也寓意着边防的重要性。

“不因拊髀过郎署,谁遣飞书夺虏营。”这两句通过假设与反问,强调了将领的英勇与智谋。抚髀(拍打大腿)是古代将领在军中激励士气的动作,这里暗示将领的英姿与决断力。飞书夺虏营则展现了迅速而有效的军事行动,突显了将领的指挥才能。

“揖客缓驰骠骑幕,材官分隶羽林兵。”这两句描述了将领在军中的日常活动与组织结构。揖客(迎接客人)与缓驰(缓慢行进)形成对比,体现了将领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姿态。材官(勇猛的士兵)与羽林兵(皇帝亲信的禁卫军)的分工合作,展示了军队的组织严密与战斗力。

最后,“五原岂用看烽堠,扼腕年来更请缨。”这两句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自信与对国家的忠诚。五原(古代边疆地区)的烽火台并非必需,因为边防已稳固,体现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扼腕(紧握手腕,表示激动或决心)与请缨(请求领兵出征),则展现了将领面对潜在威胁时的决心与勇气,即使是在和平时期,也时刻准备为国效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古代边疆守卫的壮丽景象与将领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忠诚与和平稳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