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全文

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

出处:《寄赠郑明府
明 · 韩上桂
平生未识郑公面,每日闻名几数遍。
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
箭射垂杨百步遥,中原鞭弭递相骄。
独捧金盘满盛血,十九人咸听我招。
招之亦何为,斯文久欲衰。
宋人曾失足,元氏更崩驰。
我朝北地差能起,健力可以扛鼎吕。
信阳和之势更扬,其后纵横有五子。
五子复云七,吾粤得其一。
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
公实郑公本同邑,丰神意气如相袭。
并开门户揖众宾,一苇独横不用楫。
余生于公恨稍晚,形虽未亲神往返。
北地信阳亦一家,况是乡闾迩非远。
石鼓桐鱼相应鸣,幽兰杜若原同畹。
今年夏月盛芙蓉,公之秀色正相同。
一步一眺将万里,一吟一饮尽千钟。
人言公旧武缘令,武缘勾漏原连境。
葛令丹砂可驻颜,公复得之寿与等。
予言公寿自丹砂,公文却复比云霞。
云霞何地不流映,似公异藻人同誇。
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
余似蚊虻思负山,公如老骥犹任轭。
寿酒一卮未致公,愿扬高韵随清风。
请公努力加餐饭,广述诗书迪后蒙。

鉴赏

此诗《寄赠郑明府》由明代诗人韩上桂所作,通过对郑明府的赞美,展现了对文脉传承的重视以及对郑明府长寿与才华的钦佩。

首句“平生未识郑公面,每日闻名几数遍”,以一种仰慕之情开始,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的敬仰之情,虽然未曾谋面,但对其名声早已耳熟能详。接着,“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郑明府如同手持大斧劈开山灵,甚至穿透天门的壮举,形象地表现了其非凡的才能与影响力。

“箭射垂杨百步遥,中原鞭弭递相骄”则进一步展示了郑明府在文坛上的地位与成就,如同箭矢射中远处的垂柳,其作品在中原文坛上引起了一波波的骄傲与竞争。接下来,“独捧金盘满盛血,十九人咸听我招”两句,通过比喻,强调了郑明府在文坛上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如同金盘中盛放的鲜血,吸引着众多文人的关注与追随。

“招之亦何为,斯文久欲衰。宋人曾失足,元氏更崩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文脉衰落的忧虑,并将这一现象与历史上的文坛变迁进行了对比,暗示了郑明府对于文脉复兴的重要性。

“我朝北地差能起,健力可以扛鼎吕。信阳和之势更扬,其后纵横有五子。五子复云七,吾粤得其一。”诗人在此赞扬了郑明府对于文脉的贡献,不仅能够提振北方文风,还培养出了多位杰出的文人,其中一位便是来自广东的诗人。

“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公实郑公本同邑,丰神意气如相袭。”诗人通过描述人们对郑明府的谈论与敬仰,进一步突显了其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并开门户揖众宾,一苇独横不用楫。”这两句描绘了郑明府在文坛上的独特地位,如同独自驾驭一叶扁舟,无需借助外力,便能在文海中自由航行。

“余生于公恨稍晚,形虽未亲神往返。北地信阳亦一家,况是乡闾迩非远。”诗人表达了对未能早些认识郑明府的遗憾,同时也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以及对家乡文化的共同认同。

“石鼓桐鱼相应鸣,幽兰杜若原同畹。今年夏月盛芙蓉,公之秀色正相同。”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郑明府的才华与魅力,如同石鼓与桐鱼的和谐共鸣,以及幽兰与杜若的同处一畹,都与郑明府的风采相得益彰。

“一步一眺将万里,一吟一饮尽千钟。”这两句描绘了郑明府的才情与生活态度,无论是行走还是饮酒,都能展现出超凡脱俗的境界。

“人言公旧武缘令,武缘勾漏原连境。葛令丹砂可驻颜,公复得之寿与等。”诗人在此通过传闻与典故,赞美了郑明府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拥有长寿的秘密,如同葛洪的丹砂之术。

“予言公寿自丹砂,公文却复比云霞。云霞何地不流映,似公异藻人同誇。”诗人表达了对郑明府长寿与才华的双重赞美,将其比作云霞,无论何处都能留下光辉。

“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余似蚊虻思负山,公如老骥犹任轭。”诗人在此反思文脉传承的重要性,并表达了自己虽能力有限,但仍愿意为文脉的延续贡献力量的决心。

“寿酒一卮未致公,愿扬高韵随清风。请公努力加餐饭,广述诗书迪后蒙。”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郑明府的敬意与祝福,希望他能继续享受长寿,同时鼓励他广泛传播诗书,启迪后世。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手法,深情地赞美了郑明府在文坛上的地位与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文脉传承的重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