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出处:《过滕吊秦》
宋 · 曾丰
浔流容派两江口,中有一城大如斗。
埤堞砖抏土藉隍,楼台瓦溃泥漫霤。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
彼私得之既以去,今幸存者皆其遗。
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
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埤堞砖抏土藉隍,楼台瓦溃泥漫霤。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
彼私得之既以去,今幸存者皆其遗。
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
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过滕吊秦》,描绘了滕州(可能是指滕县)的历史遗迹和沧桑变迁。首句“浔流容派两江口”暗示了地理位置,可能是两条江的交汇点。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城墙、楼台的破败景象,展示了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侵蚀。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表达了诗人初次来到此地,被淮河的清澈和山水的奇特所吸引。然而,“彼私得之既以去”暗示了某些人曾经在此获取了什么,但已经离去,留下的是遗迹。“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则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揭示了对过去决策失误的反思,认为过去的灾祸不应归咎于某个人,而最初的计划也被儒家教育误导。最后两句“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起伏和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认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自我价值。
整首诗以历史遗迹为载体,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展现了对世事变迁和人性反思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