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殒消,我愿不退
出处:《杏壳观音菩萨赞》
宋 · 释德洪
对现色身,色身三昧。
如无边春,透尘透海。
使诸众生,道与神会。
知寂灭法,不以身碍。
随欲观者,非小非大。
此银杏壳,纤秾向背。
百福庄严,千花自在。
稽首大慈,如大地载。
如皎空月,无所覆盖。
舍精进幢,如坚刚铠。
太虚殒消,我愿不退。
如无边春,透尘透海。
使诸众生,道与神会。
知寂灭法,不以身碍。
随欲观者,非小非大。
此银杏壳,纤秾向背。
百福庄严,千花自在。
稽首大慈,如大地载。
如皎空月,无所覆盖。
舍精进幢,如坚刚铠。
太虚殒消,我愿不退。
鉴赏
这首诗《杏壳观音菩萨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比喻,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观音菩萨的特质与自然界的元素相融合,展现出其超凡脱俗、普渡众生的形象。
“对现色身,色身三昧”,开篇即点明观音菩萨的法身显现,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了心灵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如无边春,透尘透海”,以春天的生机勃勃来比喻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能够穿透世俗的迷雾,触及心灵深处。“使诸众生,道与神会”,观音菩萨引领众生通往真理的道路,与神灵相会,共同追求精神的觉醒与解脱。
“知寂灭法,不以身碍”,强调观音菩萨理解并实践了寂灭之法,不被身体的限制所束缚,体现了其超脱的精神境界。“随欲观者,非小非大”,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不受大小之别,能够随缘应物,普渡一切众生。
“此银杏壳,纤秾向背”,以银杏壳为喻,展现观音菩萨的庄严与自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着美的韵味。“百福庄严,千花自在”,进一步描绘观音菩萨周围环境的祥和与美好,象征着其带来的福祉与和平。
“稽首大慈,如大地载”,表达了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崇敬之情,如同大地承载万物一般,观音菩萨包容并救度一切众生。“如皎空月,无所覆盖”,以明月比喻观音菩萨的光明与纯净,其光芒照耀四方,没有丝毫遮蔽。
“舍精进幢,如坚刚铠”,赞扬观音菩萨以精进之心作为护盾,如同坚固的铠甲,保护众生免受苦难。“太虚殒消,我愿不退”,最后两句表达了观音菩萨愿力的坚定与永恒,即使在宇宙的浩瀚中,其慈悲与智慧也不会消逝。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普渡众生的伟大精神,以及诗人对观音菩萨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