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不合穷稍深,入场下笔无知音
出处:《试黜寄余景仁》
宋 · 陈藻
六经不合穷稍深,入场下笔无知音。
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
临漳推官韪我笔,累举误疑当第一。
夜光暗掷那有知,群儿久处谁相识。
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
临漳推官韪我笔,累举误疑当第一。
夜光暗掷那有知,群儿久处谁相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六经: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穷稍深:深入探究。
入场:开始写作或进入某个领域。
知音: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吐辞:说出的话语。
实理:真实的道理。
暮途:晚年。
悔心:后悔之心。
临漳推官:在漳河边担任的官员。
韪我笔:赞同我的观点或文章。
累举:多次推荐。
误疑:错误地怀疑。
夜光:比喻有才华或价值的人。
暗掷:被忽视或误解。
群儿:周围的人。
相识:认识或了解。
翻译
研究六经深入到极致,开始写作却无人理解言语真实,道理正当,但又有谁会在晚年才后悔
在漳河边任职的官员赞同我的观点,多次推荐我却引来怀疑
如同夜明珠被暗中丢弃,谁能了解它的价值,长久相处的人又有谁知道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藻所作的《试黜寄余景仁》。诗中,作者表达了对学术研究深入但不被理解的感慨,他强调自己的言论基于事实和真理,即使在考试中遭遇挫折,也不后悔自己的立场。他提到临漳推官认可他的观点,但考试结果却让他受到质疑,甚至可能被评为第一。诗人以“夜光之珠”自比,暗示自己的才华未被发掘,周围的人对他并不真正了解。整体上,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于学术追求的坚持和对自己才能被忽视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