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杨花
宋 · 苏轼
帝城春日帽檐斜,二陆初来尚忆家。
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杨花。
未肯将盐下莼菜,已应知雪似杨花。
注释
帝城:指京都,这里指长安(唐代都城)。帽檐斜:形容春天阳光斜照,帽檐形成阴影。
二陆:指陆机(字士衡)和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
盐下莼菜:用盐腌制的莼菜,古代常见保存食物的方法。
莼菜:一种水生植物,古代江南人常食,此处代指故乡美食。
雪似杨花:形容雪花轻盈飘落的样子,与杨花(柳絮)相类比。
翻译
帝都的春天帽檐微斜,陆机、陆云兄弟刚来还思念家乡。他们还未尝过用盐渍的莼菜,就已经知道雪花像杨花般飘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温馨。开篇“帝城春日帽檐斜”,描绘出一幅春光照耀下的京城生活图景,其中“帽檐斜”暗示着春日午后的悠闲气氛。
紧接着,“二陆初来尚忆家”,诗人提及友人二陆(可能指的是陆佑或陆俨)初到帝都,心中仍怀念着远方的家园。这里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朋友间的情谊。
“未肯将盐下莼菜”一句,则透露了生活中的细节。诗人并没有立刻将盐撒在野菜(莼菜)上,可能是在等待着某种时机或是保留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这也许反映出苏轼本人的性格,他喜欢在平淡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最后,“已应知雪似杨花”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将雪比作杨花,展现了他观察自然、捕捉美感的能力,同时也暗示着季节更迭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情意与生活哲理的空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友谊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