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何处逢圆泽,闲云伴懒残全文

何处逢圆泽,闲云伴懒残

出处:《游宝陀寺十四韵
明 · 江源
昔名宝陀寺,今扁小金山。
我辈曾三到,东坡不再还。
楼台张锦绣,松竹列屏藩。
天地浮孤岛,风烟尽百蛮。
幻身疑水木,佛相镂沉檀。
何处逢圆泽,闲云伴懒残
粉墙藤蔓合,画壁土花斑。
去鸟春帆外,孤村夕照间。
野僧忘俗扮,佳境在人寰。
素乏三生约,聊偷半日闲。
谁寻白莲社,我爱绿萝关。
尽日穷幽讨,何年拟再攀。
昔贤留景待,而我叹才悭。
草草题诗去,深惭句未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宝陀寺的游览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宝陀寺的壮丽与宁静。

首联“昔名宝陀寺,今扁小金山”以对比的手法,将宝陀寺的历史盛名与眼前的景象进行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接着,“我辈曾三到,东坡不再还”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对无法重访往昔的感慨。

颔联“楼台张锦绣,松竹列屏藩”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宝陀寺的建筑之美,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在眼前。而“天地浮孤岛,风烟尽百蛮”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辽阔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颈联“幻身疑水木,佛相镂沉檀”将人的存在与自然、佛像相结合,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佛教信仰的深切体悟。尾联“何处逢圆泽,闲云伴懒残”则借用了佛教故事,表达了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后半部分“粉墙藤蔓合,画壁土花斑”描绘了宝陀寺内独特的景观,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去鸟春帆外,孤村夕照间”则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广阔。

“野僧忘俗扮,佳境在人寰”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境界的认同。“素乏三生约,聊偷半日闲”流露出诗人对生活节奏的反思,以及对短暂宁静时光的珍惜。“谁寻白莲社,我爱绿萝关”则表达了对理想社群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最后,“尽日穷幽讨,何年拟再攀”表达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再次造访宝陀寺的期待。“昔贤留景待,而我叹才悭”则体现了对前人智慧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谦逊自省。“草草题诗去,深惭句未安”则以谦虚的态度收尾,表达了对创作过程的自我审视和对作品质量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陀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宗教、人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