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何年通宛洛,鼓鼙连日动乡关
明 · 黄佐
秋风萧瑟起千山,篱外黄花自作闲。
冠盖何年通宛洛,鼓鼙连日动乡关。
风尘不入窗间岫,世事能彫镜里颜。
闻道日边佳气在,都人长望属车还。
冠盖何年通宛洛,鼓鼙连日动乡关。
风尘不入窗间岫,世事能彫镜里颜。
闻道日边佳气在,都人长望属车还。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黄佐的《感秋三首·其一》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秋风萧瑟起千山”,以秋风的劲吹和千山的摇曳,渲染出一种苍茫而寂寥的气氛。接着,“篱外黄花自作闲”,黄花在篱笆之外悠然开放,象征着诗人虽处乱世,但仍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冠盖何年通宛洛”,诗人遥想昔日的繁华,宛洛之地(洛阳)的官僚贵族往来频繁,与现今战乱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鼓鼙连日动乡关”,鼓声不断,战事频仍,触动了诗人对家乡的忧虑和牵挂。
“风尘不入窗间岫”,诗人希望远离世间的纷扰,窗户之外的山峦成为隔绝尘世的屏障。“世事能彫镜里颜”,感叹岁月如梭,人事变迁,镜中的容颜也被世事消磨。
最后两句,“闻道日边佳气在,都人长望属车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君主贤明的期盼,以及百姓对官府车辆平安归来的期待,暗含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秋景的描绘和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期待,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