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恐念沟中,徒能作苦语
出处:《潘功甫禁诗数年近复有作寄此奉怀》
清 · 钱仪吉
功甫诗无字,清息转肠腑。
奥如中一径,水竹萦深阻。
我尝窥其藩,穹烟淡遥伫。
颇疑此别派,金华或初祖。
七年捐音声,无弦亦不抚。
一夕天风还,涧户出宫羽。
儿童逐饧担,苦柏畏噍咀。
政恐念沟中,徒能作苦语。
奥如中一径,水竹萦深阻。
我尝窥其藩,穹烟淡遥伫。
颇疑此别派,金华或初祖。
七年捐音声,无弦亦不抚。
一夕天风还,涧户出宫羽。
儿童逐饧担,苦柏畏噍咀。
政恐念沟中,徒能作苦语。
鉴赏
这首清代钱仪吉的诗《潘功甫禁诗数年近复有作寄此奉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潘功甫禁诗多年后重新创作的情境。诗中的“功甫诗无字,清息转肠腑”表达了对潘功甫诗歌才华的赞美,即使没有文字表达,他的诗情依然能触动人心。接下来的“奥如中一径,水竹萦深阻”运用比喻,将诗歌比作一条深远幽静的小径,被水竹环绕,暗示其深沉内敛的艺术风格。
诗人通过“我尝窥其藩,穹烟淡遥伫”描绘自己对潘诗的欣赏,仿佛在远方静静地欣赏着那朦胧的烟雾,感受其深远的艺术境界。他推测潘功甫的诗歌可能源自金华派的精髓,甚至可能是这一流派的源头。
“七年捐音声,无弦亦不抚”则写出了潘功甫长时间的沉默,即使没有音乐相伴,他的诗歌创作并未停止。最后,“一夕天风还,涧户出宫羽”象征着潘功甫的创作灵感突然涌现,如同天风吹过,带来了新的诗篇。儿童追逐糖担的场景和苦柏畏惧咀嚼的意象,增添了生活气息,而“政恐念沟中,徒能作苦语”则表达了诗人担心潘功甫的诗歌过于沉重,可能会让人感到压抑。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潘功甫诗歌艺术的独特解读和对其创作生涯的深情缅怀,展现了诗人对好友诗歌才华的敬佩和对其作品深沉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