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浙于时犹道殣,严邦此地况山民
出处:《挽徐居士二首 其一》
宋 · 金履祥
昔年涝旱苦频仍,南北郊关自越秦。
东浙于时犹道殣,严邦此地况山民。
能回涸辙西江水,顿起翳桑寒谷春。
神理因推居上坐,压他持秉剖符人。
东浙于时犹道殣,严邦此地况山民。
能回涸辙西江水,顿起翳桑寒谷春。
神理因推居上坐,压他持秉剖符人。
注释
昔年:过去。涝旱:旱涝灾害。
频仍:频繁发生。
南北郊关:南北方的边关。
自越秦:跨越秦地。
东浙:当时的东浙江域。
犹:尚且。
道殣:饿死的人。
严邦:指某个地方。
山民:山区的百姓。
涸辙:干涸的车辙。
西江水:西部的江水。
顿起:立刻。
翳桑:寒冷的山谷。
春:生机。
神理:神明的法则。
居上坐:处于高位。
持秉剖符人:掌握权柄、分发符节的人。
翻译
昔日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从南到北的边关跨越了秦地。当时的东浙江域尚且有饿死的人,而严邦这里山区的百姓更是困苦。
有能力让干涸的车辙重新充满水源,即刻使寒冷的山谷重现生机。
神明的法则因此推举他至高位,凌驾于那些掌握权柄、分发符节的人之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金履祥所作的挽诗,悼念的是他的朋友徐居士。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社会旱涝灾害频繁的忧虑,以及对徐居士高尚品德的赞扬。诗人提及了江南地区(东浙)在饥荒中的惨状,特别关注了山区人民的困境。他将徐居士比作能够改变干涸之地的西江之水,象征着徐居士的仁德如同春风吹过,给人们带来生机。最后,诗人认为徐居士的道德精神超越了世俗权力者,应该被尊崇为道德的引领者。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深敬仰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