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三仙白云乡,地与人境异全文

三仙白云乡,地与人境异

出处:《次范宰韵
宋 · 李石
三仙白云乡,地与人境异
金卮老翁泉,玉盘秋水芰。
谁欤肯下食,三仙入梦寐。
一笑谓我言,随处类投畀。
蟆颐霜雪山,危步踏森翠。
山间多君子,一饭岂易致。
诗书宽褐姿,曾何问名位。
家传元祐学,口语自妩媚。
颇识李夫子,一官若无意。
善恶政亦殊,天心各缘类。
大哉圣人经,春秋不书瑞。
但得好麦禾,风雨烦笔记。
屡书不一书,金玉文彩被。
物物胡为来,根荄异形气。
便欲献天子,明时乞宣示。
斯文傥有作,士子歌既醉。
我亦采民言,请付图牒吏。

拼音版原文

zàixiānbáiyúnxiāngrénjìng

jīnzhīlǎowēngquánpánqiūshuǐ

shuíkěnxiàshísānxiānmèngmèi

xiàowèiyánsuíchùlèitóu

mashuāngxuěshānwēisēncuì

shānjiānduōjūnfànzhì

shīshūkuān姿céngwènmíngwèi

jiāchuányuányòuxuékǒumèi

shíguānruò

shànèzhèngshūtiānxīnyuánlèi

zāishèngrénjīngchūnqiūshūruì

dànhǎomàifēngfán

shūshūjīnwéncǎibèi

wèiláigēngāixíng

便biànxiàntiānmíngshíxuānshì

wéntǎngyǒuzuòshìzuì

cǎimínyánqǐngdié

注释

白云乡:神仙居住的地方。
金卮:金色的酒杯。
秋水芰:秋天的菱角,象征清雅。
梦寐:梦境。
投畀:投掷,比喻随遇而安。
霜雪山:寒冷的雪山。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名位:名声和地位。
元祐学:宋朝学术流派。
李夫子:指孔子。
宣示:公开宣布或展示。
士子:读书人。
图牒吏:负责记录的官员。

翻译

三位仙人居住在白云乡,那里的环境与人间截然不同。
老翁用金色酒杯取泉水,秋水如玉盘中菱角清新。
谁能愿意下来用餐,让三位仙人进入梦境?
他们笑着对我说,随遇而安就像被投掷。
霜雪覆盖的蟾蜍脸颊,他们在险峻的山林中稳步前行。
山中君子众多,一顿饭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
他们的生活简朴,读书写字,从不追求名位。
家中传承着元祐学派的学问,日常交谈也充满魅力。
他们深知李夫子,即使官职在手,也无心于世俗。
善恶的标准各有不同,上天对待万物都有其道理。
伟大的圣人之道,春秋史书中并不记载吉祥之事。
只求五谷丰登,风雨中的记录繁多且琐碎。
多次书写却未见记载,金玉般的文字华丽无比。
万物为何而来,根源在于各自的形态和气息。
我愿将这些民声献给天子,希望在太平盛世得到展示。
如果这样的文章问世,学子们会欢歌畅饮。
我也要收集百姓的话语,交付给图书官员记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次范宰韵》。诗中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开篇“三仙白云乡,地与人境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个世界与尘世截然不同,是三位神仙居住的地方。接下来,“金卮老翁泉,玉盘秋水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谁欤肯下食,三仙入梦寐。”则是说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即使是吃饭这样平凡的事,也变得与众不同,仿佛进入了神仙的梦境。紧接着,“一笑谓我言,随处类投畀。”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蟆颐霜雪山,危步踏森翠。”描绘了诗人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中行走的情景,这也体现出诗人对挑战和困难的接受态度。接下来的“山间多君子,一饭岂易致。”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遇见许多高尚的人物,即使是简单的一餐饭,也不是轻易能得到的。

“诗书宽褐姿,曾何问名位。”诗人通过对自己修养和学识的描述,展示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态度。紧接着,“家传元祐学,口语自妩媚。”表明诗人的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都非常深厚。

“颇识李夫子,一官若无意。”这里的“李夫子”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贤臣或有道之士,而“一官若无意”则表达了对功名的淡然态度。接下来的“善恶政亦殊,天心各缘类。”则是说诗人对于世间的是非得失持有一种超然的看法,每个人的命运和选择都有其内在的因素。

“大哉圣人经,春秋不书瑞。”这里的“圣人经”可能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某些内容,而“春秋不书瑞”则表达了对历史记载中只重视灾异而忽略祥瑞的一种批评态度。

紧接着,“但得好麦禾,风雨烦笔记。”诗人通过对农业劳动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满足于简单生活的态度。接下来的“屡书不一书,金玉文彩被。”则是说尽管世间有许多书籍和知识,但真正珍贵的是那些如同金玉一般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字。

“物物胡为来,根荄异形气。”诗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多样性和自然法则的敬畏之心。紧接着,“便欲献天子,明时乞宣示。”则是说诗人希望将自己的这种认识和态度献给君主,并请求得到赏识。

最后,“斯文傥有作,士子歌既醉。”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满足,同时也反映出一种醉心于艺术、超然世外的心境。紧接着,“我亦采民言,请付图牒吏。”则是说诗人还关注民间的声音,并希望能够将这些声音传达给掌权者。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超然态度,而且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修养、文学创作、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