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
出处:《题亦稼堂赠梁广生》
明 · 成鹫
人稼青苗汝稼书,三冬争似富三馀。
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
东阁弦壶追洛诵,西畴蓑笠笑长沮。
何须更凿邻家壁,曾见藜灯照石渠。
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
东阁弦壶追洛诵,西畴蓑笠笑长沮。
何须更凿邻家壁,曾见藜灯照石渠。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耕作与读书的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重视。首句“人稼青苗汝稼书”将农事与读书并提,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与学习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接着,“三冬争似富三馀”强调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重要性,即“三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比寒冬劳作更能积累知识财富。
“不随袯襫驱黄犊,宁向缣缃学蠹鱼”一句,以农具和书籍为喻,表明了诗人更倾向于通过阅读来增长学问,而非仅仅依赖于体力劳动。其中,“袯襫”是古代农民耕作时穿的防雨衣,“黄犊”指牛,而“缣缃”则是古代的书籍材料,“蠹鱼”则比喻那些在书中汲取知识的人。
“东阁弦壶追洛诵,西畴蓑笠笑长沮”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东阁中,文人雅士弹琴饮酒,吟诵古籍;而西田间,农夫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以轻松的态度对待劳作。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知识与自然生活之间的和谐共存。
最后,“何须更凿邻家壁,曾见藜灯照石渠”表达了对知识获取途径的思考。诗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偷看别人的学习方法,因为自己曾经通过勤奋学习,就像藜灯照亮石渠一样,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也暗示了知识的获取不应局限于传统或权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来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劳动与学习的互补关系,以及个人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