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见画不见人,纷纷岂是知公者
出处:《次韵东城所画郭功甫家壁竹木怪石诗》
宋 · 李之仪
大枝凭陵力争出,小干萦纡穿瘦石。
一杯未釂笔已濡,此理分明来面壁。
我尝傍观不见画,只见佛祖遭呵骂。
人知见画不见人,纷纷岂是知公者。
汗流几案惨无光,忽然到眼如锋铓。
急将两耳掩双手,河海振动电电吼。
一杯未釂笔已濡,此理分明来面壁。
我尝傍观不见画,只见佛祖遭呵骂。
人知见画不见人,纷纷岂是知公者。
汗流几案惨无光,忽然到眼如锋铓。
急将两耳掩双手,河海振动电电吼。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次韵东城所画郭功甫家壁竹木怪石诗》。诗中描绘了画家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激情,以及作品完成后对观者的震撼力。
首句“大枝凭陵力争出,小干萦纡穿瘦石”形象地展现了画中竹木的生长态势,大枝奋力向上,小干曲折穿行于瘦石之间,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力量。
接着,“一杯未釂笔已濡,此理分明来面壁”则表达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全神贯注,仿佛灵感直接从墙壁而来,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我尝傍观不见画,只见佛祖遭呵骂。人知见画不见人,纷纷岂是知公者。”这几句通过对比旁观者与画家的视角,强调了艺术创作的内在性和独特性,指出真正的理解在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形式。
“汗流几案惨无光,忽然到眼如锋铓。急将两耳掩双手,河海振动电电吼。”最后四句描绘了作品完成后的震撼效果,观者被画中景象深深吸引,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巨大能量,甚至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以至于无法直视,只能以掩耳闭目来应对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整首诗通过对画家创作过程和作品完成后的反应的描述,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深刻内涵和其对观者产生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