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子夫谁问,鸣驺屡水湄
出处:《送京仲远次对制帅四川 其三》
宋 · 张镃
贱子夫谁问,鸣驺屡水湄。
自因闲肯顾,不是佞求知。
山槛清持茗,花蹊笑说诗。
雨风今送别,悽断湿旌旗。
自因闲肯顾,不是佞求知。
山槛清持茗,花蹊笑说诗。
雨风今送别,悽断湿旌旗。
注释
贱子:指地位低微的人。鸣驺:驾车的马匹或驾车的人。
水湄:水边。
闲肯顾:因为悠闲而愿意照顾。
佞:奉承、谄媚。
求知:寻求知识或赏识。
山槛:山间的亭子,常用来品茗或休息。
茗:茶。
花蹊:花径。
雨风:风雨天气。
别:离别。
悽断:悲凉、心碎。
翻译
又有谁来关心我这微贱之人,马车声常常在水边响起。我之所以能得到关注,是因为我闲散而不主动求取,而非谄媚以求知识。
在山亭中,我静静地品茗,与友人漫步花径,谈笑间吟咏诗歌。
如今雨风相随,为我们的离别增添凄凉,湿润的旗帜更显离别的伤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镈的《送京仲远次对制帅四川(其三)》。张镈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
"贱子夫谁问,鸣驺屡水湄。自因闲肯顾,不是佞求知。"
这几句描绘出诗人与友人相处的平淡生活,他们并非因为外界的询问或世俗的名利而聚首,而是因为彼此的理解和欣赏。在闲适的时光中,两人的情谊得以深化。
"山槛清持茗,花蹊笑说诗。"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与友人在大自然中共同享受生命美好的场景。他们在山间品茶,于花前吟诵诗句,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雨风今送别,悽断湿旌旗。"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阴雨连绵、风起的天气中,诗人为友人的远行感到悲伤,那濡湿的旌旗(古代用以标记军队或官府)似乎也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情怀与对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