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
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
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
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
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
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
四海岂不广,惆怅将焉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南山:指南山。别峰:其他山峰。
石树:石头和树木。
相因依:相互依靠。
兹晨:今晨。
遥见:远远看见。
青烟微:袅袅青烟。
林下:树林深处。
荆扉:柴门。
一往:前往。
结茅纫槲衣:盖茅屋,穿槲木衣。
秋饭:秋天的粮食。
粟:粟米。
薇:野菜。
四阅月:四个季度。
孤城:孤立的城市。
贼围:敌军包围。
薪粲绝:柴火燃尽。
无翅:没有翅膀。
郊关外:城外的郊关。
事转非:情况变糟。
岁俭:年成歉收。
剽夺:抢劫掠夺。
村荒:村庄荒芜。
游徼:巡逻的人。
豺狼:比喻恶势力。
磨牙:磨砺爪牙。
市隐:市井中的隐居。
岩栖:山岩栖息。
四海:天下。
惆怅:惆怅。
归:归去。
翻译
南山上还有其他的山峰,石头和树木相互依靠。今天早晨偶然间我抬头远望,远远看见青烟袅袅。
不知道这树林深处,是谁家的柴门半掩。
我也想前往那里,盖一间茅屋,编织槲木衣裳。
秋天种下的粟米,春天自会长出野菜。
今年已经过去了四个季度,孤城被敌军包围。
当柴火快要燃尽,没有翅膀如何飞出这困境。
有人告诉我城外的郊关,似乎情况变得更糟。
年成歉收,抢劫掠夺更加频繁,村庄荒芜,巡逻的人也少了。
豺狼正磨砺爪牙,寻找机会壮大自己。
在市井中隐居,世态炎凉,我的心愿与现实相悖。
天下广阔,但心中惆怅,不知该归向何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远方山峰的向往和心灵的寄托。诗人通过南山别峰间隐现的青烟,联想到了山下的隐者及其生活状态。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界的亲近与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南山有别峰,石树相因依。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这几句设置了诗的意境,通过描绘南山的一处别峰和石头与树木的依偎,以及早晨偶然望去所看到的迷蒙青烟,引出对隐匿于林下某个家园的好奇。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这里的“我”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希望能够像古代隐者那样,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接下来的几句“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当其薪粲绝, 无翅何由飞。” 描述了战乱带来的困境和饥饿,这里通过对比隐者的生活与被战争困扰的现实,强化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这里的“客”可能是指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对于山外的战乱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荒凉与恐惧。
最后,“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四海岂不广,惆怅将焉归。”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于广阔世界的无奈感受。在这里,“四海”象征着广大的天地,而“将焉归”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平静生活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隐者的想象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战乱与社会不公的批判。这种情感的交织构成了这首诗深邃而复杂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