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出处:《送觉先大师觉先参佛照圆通二老》
宋 · 释德洪
浮玉道人雷电舌,法云老师冰雪颜。
后来事听诸方外,先数君游二老间。
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乘秋曳杖归何处,万叠匡庐是故山。
后来事听诸方外,先数君游二老间。
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乘秋曳杖归何处,万叠匡庐是故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觉先的大师的形象与风范,以及诗人对其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大师超凡脱俗的气质。
“浮玉道人雷电舌,法云老师冰雪颜。” 开篇即以“浮玉道人”和“法云老师”为觉先大师冠名,通过“雷电舌”和“冰雪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大师言语的犀利与思想的纯净,如同雷电般震撼人心,又如冰雪般清冷高洁。
“后来事听诸方外,先数君游二老间。”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大师的修为与经历,暗示其在佛法修行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与诸多高僧大德的深厚交情,显示了大师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这里以“黑甜”形容大师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即使面对世间的繁华与诱惑,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螺鬓有诗斑”则表达了大师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留下诗意的痕迹。
“乘秋曳杖归何处,万叠匡庐是故山。” 最后两句描绘了大师归隐的情景,想象其在秋日里携杖而行,最终回归到那座象征着佛教圣地的“万叠匡庐”,表达了对大师遁入空门、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觉先大师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高尚的人格以及对佛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