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
出处:《迎舍利诗》
南北朝 · 萧察
释迦称散体,多宝号金驱。
白玉诚非比,黄金良莫逾。
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
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
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
白玉诚非比,黄金良莫逾。
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
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
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
鉴赏
这首诗以“迎舍利”为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教圣物舍利的崇敬之情。诗中将释迦牟尼佛与多宝佛分别喻为“散体”与“金驱”,形象地描绘了佛的光辉与庄严。接着,诗人以“白玉”与“黄金”来比拟舍利的珍贵与神圣,强调其价值超越常物。通过“变见绝言象,端异乃冥符”两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舍利的神秘与超凡,它超越了言语与形象的描述,是冥冥之中天定的符号。最后,“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则揭示了舍利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奇妙色彩,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其精神与美丽永不衰败。“唯当千劫后,方成无价珠”一句,表达了对舍利最终成为无价之宝的期待与坚信,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深沉与虔诚。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