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出处:《河西关》
清 · 许虬
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鉴赏
这首诗《河西关》由清代诗人许虬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对国家的思念与对遥远边关的感慨。
首联“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开篇即以“去国”二字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国的深切情感。接着,“绛霄”一词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天际之说,隐喻国家的遥远与不可触及,而“幽燕襟带”则描绘了北方边疆的地理位置,暗示了诗人身处边关的现实。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国家的辽阔与遥远,也突出了诗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感。
颔联“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进一步展开对边关景象的描绘。尾箕、恒卫是星宿名,这里用来形容边关的夜空,千里的星河仿佛将诗人与国家相连,而“恒卫中分水二条”则描绘了边关的地理特征,通过水道的划分,形象地展示了边关的广阔与独特。
颈联“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转而描写边关的生活情景。铁笛之声在月色下显得格外凄凉,仿佛触动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而玉钗与凤城箫,则是江南女子的日常用品与乐器,此处用以象征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这两句诗通过声音的对比,巧妙地表现了边关与故乡的不同氛围,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尾联“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边关,但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思念。通过“清啸”这一动作,诗人似乎在与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尽管音书难通,但这份情感却如同清风一般,穿越时空,传递着对国家的深情厚谊。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也有对边关生活的深刻体验,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