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蓬蒿,谁玩幽兰芳
城中好鱼目,明月无辉光。
城中好蓬蒿,谁玩幽兰芳。
君不见春秋之人弃鲁叟,凤兮凤兮笑楚狂。
蜚雁去,灵公在,陈歌绝粮。
又不见众女嫉蛾眉,三闾泣三湘。
圣贤委丘壑,雨雪摧肝肠。
阳春待不至,绿发凋秋霜。
自古巳皆然,岂独余悲伤。
鉴赏
这首《城中谣一首》由明代诗人黄省曾创作,通过对比城中与四海、鱼目与明月、蓬蒿与幽兰等意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世态炎凉。
首句“城中好燕雀,四海嗤鸾凰”,以燕雀与鸾凤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城中人追求平庸、忽视卓越的现象,而四海则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表达了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讽刺。
接着,“城中好鱼目,明月无辉光”一句,将城中的风气比作鱼目混珠,使得真正的光芒——如明月般卓越的事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暗喻了社会评价标准的扭曲。
“城中好蓬蒿,谁玩幽兰芳”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现象,蓬蒿象征着低俗的追求,而幽兰则代表高雅的品质,城中人更倾向于前者,忽视了后者,凸显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
后半部分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如春秋时期的鲁叟和楚狂,以及屈原的遭遇,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鲁叟被弃,楚狂笑之,暗示了社会对卓越者的冷漠与不公;而屈原的悲剧,则反映了圣贤在世俗面前的无奈与悲哀。
“蜚雁去,灵公在,陈歌绝粮”一句,通过雁群的飞翔与灵公(可能指古代的君主)的在位,以及陈歌(可能指音乐或诗歌)的断绝与粮食的缺乏,形象地描绘了社会动荡、文化衰败的景象。
最后,“又不见众女嫉蛾眉,三闾泣三湘”再次引用屈原的故事,通过众女嫉妒蛾眉(可能象征女性的美貌或才华),三闾(屈原的别称)在三湘(泛指楚地)哭泣,表达了对女性才华被压抑、圣贤遭受不公待遇的感慨。
“圣贤委丘壑,雨雪摧肝肠”一句,直接抒发了对圣贤命运的同情,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仍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阳春待不至,绿发凋秋霜”则以季节的变化比喻时间的流逝,即使等待着美好的时光,也终将白发生霜,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世态炎凉,表达了对卓越者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