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欲尽草露湿,万籁不鸣山月闲
出处:《秋夜与空舟弄泉于北溪之上赋是诗》
宋末元初 · 赵文
四更欲尽草露湿,万籁不鸣山月闲。
往往虎蹄留道上,时时人语出林间。
往往虎蹄留道上,时时人语出林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四更:夜深四更时分。草露:夜晚草叶上的露水。
万籁:各种声音。
不鸣:静止无声。
山月:山中的月亮。
闲:安静。
往往:常常。
虎蹄:老虎的脚印。
留:留下。
道上:道路上。
时时:时常。
人语:人的说话声。
出:从。
林间:树林中。
翻译
夜深四更将近,草叶上沾满了露水,山中的万物都静默无声,只有月光洒落显得格外宁静。
鉴赏
这首宋末元初赵文的《秋夜与空舟弄泉于北溪之上赋》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秋夜景象。首句“四更欲尽草露湿”,写出了深夜时分,四更将尽,草叶上凝结的露水显得格外湿润,透露出夜晚的清凉和寂静。次句“万籁不鸣山月闲”,进一步强调了周围环境的宁静,连最微小的声音都消失,只有明亮的山月静静地挂在空中。
“往往虎蹄留道上”一句,通过“虎蹄”这一意象,暗示了山中猛兽的存在,增添了夜晚的野性和几分神秘感。然而,这些猛兽似乎并未扰动这宁静,它们的足迹留在路上,反而成为静谧背景的一部分。
“时时人语出林间”则揭示了诗人与同伴在这样的环境中低声交谈,打破了寂静,但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然的和谐。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静美,既有大自然的壮丽,又有生活的亲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