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出处:《次韵酬求道人》
宋 · 朱松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匡庐:指庐山。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忽:突然。
俛仰:低头抬头,形容观察视角变化。
悬知:料想,深知。
铛粥:粥的一种,可能指糙米粥。
䆉稏:稻米的一种,古称。
翻译
聆听你讲述庐山的美景,那里的风月之美价值无法衡量。庐山的高峰突然出现在眼前,仰望俯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还未拿出新诗,奇异的光彩就如箭一般射出。
我深知其中的奥秘,即使到不了海岛上也能跨越想象。
家乡的山峦为何停留,只为那粥香中的稻米。
我也向往秋天的江面,波光粼粼,大雁南飞落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的作品,名为《次韵酬求道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与道人之间交流思想、共赏自然之美的情景。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这两句表达了对道人谈论的倾听和对大自然风月之美的赞叹,这里的“匡庐”指的是道教的修炼之地,象征着精神的高洁与超脱。诗人通过这两句话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向道归的意境。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这里描绘了一种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神秘与幻想之感。“俛仰”指的是仰望或俯视,这里的“疑幻化”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所产生的惊讶和敬畏之情。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这两句则描写了一种即兴赋诗的情景,“新诗未出袖”意味着诗思泉涌,而“光怪炯如射”则形容诗中意境的奇特和生动。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这里的“悬知”指的是心中的所悟,“得力处”则是说这种悟性给了诗人力量;而“岛可不足跨”则隐喻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满足于浅尝辄止。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这两句中,“家山”指的是故乡的山川,而“为谁留”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铛粥香䆉稏”则描绘了一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温馨和安逸的感觉。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最后两句中,“秋江”给人以清冷寂寞之感,而“波清鸿雁下”则增添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道教修炼之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