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促客行远,悠悠山路长
出处:《途中大热》
宋 · 孔武仲
促促客行远,悠悠山路长。
南归当六月,复值此骄阳。
祝融秉炎火,清晓升扶桑。
流焰锻地精,兀兀驰涧冈。
篮舆如入焙,坐席似探汤。
睛瞳熨不醒,背汗雨洋洋。
否闷几至死,忍渴尚傍徨。
愿借万里云,蔚蔚排穹苍。
护彼三足乌,潜行天中央。
继之以冷风,淅淅吹衣裳。
岂独一身轻,与物共清凉。
南归当六月,复值此骄阳。
祝融秉炎火,清晓升扶桑。
流焰锻地精,兀兀驰涧冈。
篮舆如入焙,坐席似探汤。
睛瞳熨不醒,背汗雨洋洋。
否闷几至死,忍渴尚傍徨。
愿借万里云,蔚蔚排穹苍。
护彼三足乌,潜行天中央。
继之以冷风,淅淅吹衣裳。
岂独一身轻,与物共清凉。
注释
促促:匆忙。悠悠:漫长。
南归:向南返回。
骄阳:烈日。
祝融:神话中的火神。
扶桑:神话中的太阳树。
兀兀:疾驰的样子。
涧冈:山涧的高地。
篮舆:竹篮车。
焙:烘烤。
睛瞳:眼睛。
熨:形容极热。
背汗:后背的汗水。
洋洋:众多。
否闷:困顿压抑。
忍渴:忍受口渴。
万里云:广阔的云层。
蔚蔚:众多的样子。
三足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鸟。
潜行:悄悄行动。
冷风:凉爽的风。
淅淅:形容风声。
岂独:岂止。
清凉:凉爽。
翻译
行人匆匆赶路远离家乡,蜿蜒山路漫长无边。南归的行程应在六月间,又碰上这炽热骄阳。
祝融掌控着烈火,黎明时分升起在东方的扶桑树。
火焰流淌炼化大地精华,炽热在山涧间奔腾。
竹篮如置烤炉中,座位仿佛要触碰沸水。
阳光灼热得眼睛都无法睁开,背上汗水如雨般流淌。
困顿几乎使人窒息,忍受干渴还在徘徊。
渴望借助万里云朵,遮蔽天空带来清凉。
保护那三足乌鸟,让它在中央悄悄飞行。
接着是冷风吹过,轻轻拂动我们的衣裳。
岂止是身体得到解脱,万物共享这份清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夏日行旅的景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个意象和比喻来表达酷热难耐的情境。开篇“促促客行远,悠悠山路长”两句,设定了一种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旅途中的焦虑与道路的漫长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南归当六月,复值此骄阳”表达了诗人对于夏日炎热的不满和无奈。
“祝融秉炎火,清晓升扶桑”中的“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火神,而“秉炎火”则形象地描绘出烈日如同火焰一般炙烤大地。紧接着,“流焰锻地精,兀兀驰涧冈”用锻造金属的热度比喻太阳的高温和强烈。
“篮舆如入焙,坐席似探汤”两句则直接描绘了诗人在炎热中行走的苦况,仿佛坐在沸腾的水中一般。随后的“睛瞳熨不醒,背汗雨洋洋”展示了酷热带来的疲惫和汗水如溪流。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仍旧保持着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欣赏。通过“愿借万里云,蔚蔚排穹苍”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凉爽天气的向往,以及希望能从广阔的云海中找到慰藉。
接下来的“护彼三足乌,潜行天中央。继之以冷风,淅淅吹衣裳”则展现了对自然界中生灵的关怀和对凉风的渴望。在这里,“三足乌”是古代神话中的鸟类,能在太阳中飞翔而不受灼伤,而“潜行天中央”则形象地描绘出这只神鸟仿佛能穿梭于天空之中。最后一句“岂独一身轻,与物共清凉”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以及在炎热中寻求的一丝清凉。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夏日酷热给人带来的不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清凉天气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