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陟:攀登。回首:回头看。
攒峰:聚集成峰。
宿雾:夜间笼罩的雾气。
致默:静默深思。
弃筌:忘却工具,比喻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弹冠:古代官场中官员升迁时除去帽子上的尘土,象征官场斗争。
结绶:系上官印的丝带,象征官职。
四皓:汉代四位有名的隐士。
丘中:山丘之中,指隐居之处。
翻译
骑马攀登层层山峦,回头眺望壮丽河山。众多山峰笼罩着夜晚的雾气,重叠的山峦在寒烟中若隐若现。
百座山峦蕴含翠绿之色,一道飞瀑如银线般落下。
山岩间飘散着桂花的香气,鲜亮的云彩环绕着石莲。
身处偏远之地心境更开阔,静默之中体悟更深邃。
心灵得到释放如同刀刃游刃有余,无需言语已忘却束缚。
世事繁杂,弹冠忙碌于权谋,令人疲惫不堪。
厌倦了世俗的牵绊,不如追随隐士四皓,在山中悠然弹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乘马登山的景象与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态。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一句中,"攒峰"形容山势的连绵起伏,而"衔宿雾"则是对山间晨雾的生动描绘。"叠巘"表达了层峦叠嶂之意,与"架寒烟"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幅秋日山谷朦胧迷离的画面。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中,“百重”强调山势的深远,而“含翠色”则暗示了山间林木的葱郁。"一道落飞泉"描绘了一股清泉自高处泻下,形成一条小溪流淌的情景。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两句通过对岩桂和石莲的描述,传达了秋天特有的自然之美。"香吹"暗示着桂花飘香,而"鲜云"则是对山间云雾中蕴含清新气息的描绘。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一句中,“地偏”意指诗人所处之地偏僻,"心易远"表达了诗人的心境随着自然景物而升华。"致默"意味着内心的宁静,而“体逾玄”则是对超脱世俗、达到哲学层次思考的生动写实。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两句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真性和自由自在的心境。"得性"指的是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而“虚游刃”则是对心灵超越物质束缚的比喻。"忘言"意味着超脱语言文字的限制,而“弃筌”则象征着放弃世俗的羁绊。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这两句通过对装饰和束缚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物欲的厌倦。"弹冠"指的是脱掉华丽但繁复的冠冕,而“劳巧拙”则是对过分追求外在装饰之苦恼的写照。“结绶”形容束缚,"倦牵缠"则表达了对这种束缚的疲惫感。
最后两句"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不如"暗示着诗人的选择,而“从四皓”指的是效仿古代高士清高脱俗的生活方式。"丘中鸣一弦"则是对隐居山林、弹奏琴弦以寄托心情的生动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