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少妇不禁愁,卧看长江水倒流
出处:《棹歌曲》
明 · 蒋主孝
朝棹歌,暮棹歌,江头风浪夜如何。
荷花红兮荷叶绿,棹向浔阳江上宿。
浔阳少妇不禁愁,卧看长江水倒流。
水底月明无处觅,恨绝鸳鸯也白头。
荷花红兮荷叶绿,棹向浔阳江上宿。
浔阳少妇不禁愁,卧看长江水倒流。
水底月明无处觅,恨绝鸳鸯也白头。
鉴赏
这首《棹歌曲》由明代诗人蒋主孝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凄美画面。
首句“朝棹歌,暮棹歌”,以“朝”与“暮”的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单调,同时引出下文对夜晚江面景象的描写。接着,“江头风浪夜如何”,一句问句,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投射,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略带不安的氛围。
“荷花红兮荷叶绿,棹向浔阳江上宿。”这两句诗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红荷绿叶,不仅展现了夏日江边的生机勃勃,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诗人乘坐的小舟驶向浔阳江畔,似乎在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浔阳少妇不禁愁,卧看长江水倒流。”这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想象中的“长江水倒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留恋。浔阳少妇的愁绪,既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普遍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最后,“水底月明无处觅,恨绝鸳鸯也白头。”这两句诗以水底月明的不可得,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虚幻与难以触及,而“恨绝鸳鸯也白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与哀愁的情感。鸳鸯本是恩爱的象征,却也难逃岁月的无情,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感叹,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对江面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