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出处:《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 · 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愤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愤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注释
黄鹤楼:古楼名。抱关:守门。
老卒:老兵。
饥:饥饿。
羽衣:仙人的服饰。
著屐:穿着木屐。
石扉:石门。
叩:敲击。
铿鈜:金属撞击声。
缥缈:模糊不清。
鸡鸣:清晨鸡叫。
风驭:乘风而归。
稽首:古代敬礼。
执鞭:驾车。
骨腥膻:贪婪、卑劣。
重莫肩:无法承载。
包裹:包起来。
敝席毡:破旧的席子。
茅屋:简陋房屋。
射天:照亮天空。
里闾:乡邻。
变迁:变化。
铅非铅:形容事物难以辨认。
有司:官府。
暴得:突然得到。
喜欲颠:欣喜若狂。
戏:戏弄。
可怜:可悲。
考:考察。
冯公传:冯公的历史记载。
翻译
黄鹤楼前月色洒满江面,守门的老兵因饥饿难以入眠。深夜听到三人的笑声和谈话声,轻盈的脚步声回荡在空寂的山间。
那声音并非鬼魅也不是凡人,猜想是仙人降临,我轻轻敲了三下石门,声音清脆悠扬。
仿佛是钟声回荡,石门被打开,身影如烟雾般飘入洞中。
鸡鸣时分,月落风起,他返回原地,恭敬地迎接并请求效劳。
你不是那命中之人,你的贪婪令人厌恶,即使黄金再多也无法承载。
他将黄金包裹在破旧的席子上,夜晚穿过茅屋,光芒照亮天际。
邻里乡亲来看,一切已物是人非,那些金子看似石非石,铅非铅。
有人觊觎,引来众人喧哗,争端上报官府,至今已有多年。
你无功得利欣喜若狂,神明与你嬉戏,真是可悲可怜。
希望你能审慎对待,这并非空穴来风,冯公的记载可作凭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神仙超脱的意境,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与反思。诗中的黄鹤楼是古时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月满川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然而,这样的美好景象并未带给“抱关老”以安慰,他因贫病交加而不得眠。这强烈的对比设置,既映照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也突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的向往。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这里的“三人”很可能是指仙人,他们的笑声和羽衣的声音在空山中回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那样的自由与超脱的憧憬。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这两句则更加深化了对仙境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探求与等待。诗中的“我”在洞中听到了清脆而又神秘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这里的描写极富想象力,通过对声响和景象的细腻刻画,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奇妙体验。
接下来的“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则是在描述诗人对于仙境的渴望已经达到了顶点,他愿意放弃一切,只为能够触摸到那神秘的世界。
后面的部分则转向现实生活,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进行了批判。诗中的“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表达了一种对物欲和权力的厌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清醒认识。
最后,“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则是对一段往事的回忆与反思,通过“冯公”的话语来强化这种反思,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些看似神奇的追求,其实可能并非如诗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黄鹤楼仙境的描写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