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庇风雨,未办蜗牛庐
出处:《冬日书怀四首 其三》
宋 · 王炎
客来倦捉麈,客去徐挟书。
儿曹厌官冷,数问何时归。
岂知庇风雨,未办蜗牛庐。
老我怀百忧,又自一解颐。
雨流木偶行,久矣无定居。
儿曹厌官冷,数问何时归。
岂知庇风雨,未办蜗牛庐。
老我怀百忧,又自一解颐。
雨流木偶行,久矣无定居。
注释
客:来访者。倦:疲劳。
麈:古人用作拂尘的麈尾。
去:离开。
徐:慢慢地。
书:书籍。
儿曹:孩子们。
官冷:官场的冷清。
归:回家。
庇:保护。
风雨:风雨天气。
蜗牛庐:极简陋的小屋,比喻简朴的住所。
老我:年老的我。
百忧:众多忧虑。
解颐:自我安慰,使心情愉快。
木偶:比喻无自主行动的人。
行:行迹。
定居:固定的居所。
翻译
客人来访时显得疲倦,离去时慢慢带走书籍。孩子们厌倦了官场的冷清,多次询问何时能回家。
他们哪里知道,我只求有个遮风挡雨之处,连像蜗牛壳一样的小屋都未能置办。
年迈的我心中充满忧虑,却又自我安慰着寻求乐趣。
雨水打湿了木偶般的行迹,长久以来没有固定的居所。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家乡和家庭的深切思念与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和忧虑的情感。诗中通过“客来”、“客去”的反复出现,描绘了自己远离家乡、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儿女们的问候加深了诗人对家庭的思念。
“岂知庇风雨,未办蜗牛庐”一句,通过蜗牛尚能筑庐自保,而自己却无处容身的比喻,凸显了诗人的无依无靠和生活上的困顿。"老我怀百忧,又自一解颐"则表现出诗人面对种种忧虑时所采取的超然态度,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处境。
最后两句“雨流木偶行,久矣无定居”通过雨水和树木的自然景象,强调了诗人长时间的漂泊生活,没有一处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反衬手法,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