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天台有石桥,行人指点碧云霄
出处:《自天姥望天台》
明 · 陆深
何处天台有石桥,行人指点碧云霄。
刘郎欲度何由得,隐士难回枉见招。
斋磬出林春漏永,征旗绕涧暖烟销。
仙凡咫尺空惆怅,马首东来客路遥。
刘郎欲度何由得,隐士难回枉见招。
斋磬出林春漏永,征旗绕涧暖烟销。
仙凡咫尺空惆怅,马首东来客路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天姥山眺望天台山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首句“何处天台有石桥”,以疑问开篇,引人遐想,仿佛在探寻那遥远而神秘的天台山。接着“行人指点碧云霄”,通过行人的动作和视线,将读者的想象带入到高远的天空之中,展现出天台山的雄伟壮观。
“刘郎欲度何由得,隐士难回枉见招”两句,运用典故,借刘郎(可能指刘晨、阮肇传说中的人物)和隐士的故事,表达了对无法到达理想之地的遗憾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隐士难回”与“枉见招”形成对比,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后半部分“斋磬出林春漏永,征旗绕涧暖烟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斋钟声在林间悠扬,时间似乎变得悠长;征旗在山涧环绕,暖烟逐渐消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这两句通过声音和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围。
最后,“仙凡咫尺空惆怅,马首东来客路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仙凡之间的界限虽近在咫尺,却难以逾越,引发深深的惆怅;另一方面,面对东来的客路,诗人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禁感叹于旅途的漫长与艰辛。这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相结合,深化了主题,使得整首诗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