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
出处:《有鸟二十章 其八》
唐 · 元稹
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
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
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
注释
有鸟有鸟:形容是某种特定的鸟。名啄木:名叫啄木鸟。
木中求食:在树木中寻找食物。
常不足:总是吃不饱。
偏啄:特别喜欢啄食。
邓林:此处泛指大的桃林或森林,非特指。
求一虫:寻找一条虫子作为食物。
虫孔未穿:还没啄穿虫子藏身的小洞。
长觜秃:长长的喙因为频繁啄食而变得秃钝。
木皮已穴:树皮已经被啄出了洞。
虫在心:虫子躲在树的中心位置。
虫蚀木心:虫子啃食树心。
根柢覆:可能指树的根本受到侵蚀,根基不稳。
可怜:令人同情。
树上:在树上生活的。
百鸟儿:很多鸟儿。
有时飞向新林宿:有时候会飞到别的树林去住宿。
翻译
有种鸟儿名叫啄木鸟,常常在树中觅食却总不饱。它偏好在大片的桃林中寻找一只小虫,嘴还没穿透虫洞就已经磨损变秃。
树皮已被凿穿虫子却钻进了树心,虫子啃噬着树心连根部都快被破坏。
真是可怜了那树上的众多鸟儿,时而不得不飞往新的树林中栖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一只啄木鸟寻找食物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与生命的挣扎。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儿的行为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存环境的深思。
首句“有鸟有鸟名啄木,木中求食常不足”点出了啄木鸟的生活窘境,它们在树木中寻找食物却往往难以满足需要,这既是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一种描绘,也隐喻了人世间的困苦与不易。
“偏啄邓林求一虫,虫孔未穿长觜秃”则展示了鸟儿对食物的渴望和执着。尽管难度极大,但它仍旧坚持不懈,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木皮已穴虫在心,虫蚀木心根柢覆”一句,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树木与昆虫相互影响,生长与损害并存。
最后,“可怜树上百鸟儿,有时飞向新林宿”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在树梢间挣扎求生的生命之美好感和同情。它们或许会因环境的变迁而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之地,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情景,也反映出生存竞争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象丰富,通过对啄木鸟生活状态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自然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