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慷慨心,远别颜亦苦
平生慷慨心,远别颜亦苦。
朔风黄叶深,尚记驱车去。
君行已映林,我首犹屡顾。
重经分手地,物色宛如许。
怀人感河山,抚节惊寒暑。
别来世事多,琐细不足数。
惟有绿林徒,跳梁犹若故。
汉南十二州,一半为盗据。
向之西来师,猛鸷类熊虎。
从以万马群,旌旃蔽村坞。
惟知口打贼,未辨狸搏鼠。
徵求徒浚民,万分一无补。
空令贫者毙,复使富室窭。
去年粟如金,艰食古未睹。
今春濒汉州,秋种不入土。
如何十万师,不办一朝贮。
传闻许汝郊,平民尽俘掳。
秋高马首南,跬足仰谁禦。
栖山无定居,处邑复多惧。
无资忧殍踣,有粟畏攘取。
怀安昔所戒,随众谋远举。
第恐向他州,未保终安堵。
悠悠四海间,托身定何所。
忧来如鼎燋,意乱若棼缕。
君家聚族多,巢幕多风雨。
胡为事远游,遄归莫容与。
注释
河梁:河边的桥或渡口。对床:两人共睡一床。
朔风:北方的寒风。
驱车:驾车出行。
浚民:搜刮民众。
巢幕:比喻家庭或团体。
翻译
回忆起当年在河边的聚会,我们同床共语三夜长。一生的壮志豪情,离别时面容也显得格外苦涩。
北风吹过,黄叶满地,我还记得驱车离去的情景。
你已经深入树林,我频频回头望你的身影。
再次经过分手的地方,景色依旧,唤起我对你的思念。
怀念你,感叹山河,抚琴弦,惊觉岁月匆匆。
自从你走后,世事变迁,琐碎之事不值一提。
只有那些绿林强盗,依然嚣张如旧。
汉南十二州,一半被盗贼占据。
当初西来的军队,勇猛如熊虎。
他们带着万马,旗帜遮天蔽日。
只知道喊打喊杀,却分辨不清智谋和策略。
征税搜刮百姓,却毫无益处。
只让穷人饿死,富人也陷入贫困。
去年粮食珍贵如金,如今饥饿罕见。
今年春天临近汉州,秋天的种子无法下种。
为何十万大军,却无法储备足够的粮食。
听说许汝郊,平民都被俘虏。
秋高马首向南,谁能抵挡这动荡局势。
流离失所,居无定所,恐惧无处不在。
没有财物的人担忧饿倒,有粮的人又怕被人抢夺。
怀念过去的安定,但随众人行动,忧虑未来。
只是担心迁移到其他地方,不能确保长久安宁。
在这广阔天地间,何处才是我们的归宿。
忧虑如同烧焦的锅,思绪纷乱如乱麻。
你家人口众多,家中常有风雨。
为何你要远游,速回不可再拖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张嵲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里,我将对其进行鉴赏。
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它分为几个部分。开头两句“忆昔游河梁,对床三夜语”设定了一种怀旧的情绪,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友情和往事的珍视之情。
接着,“平生慷慨心,远别颜亦苦”表达了作者性格中坚韧不拔的一面,以及面对远离亲人的痛苦。朔风黄叶深,一方面描绘出秋天萧瑟的景象,另一方面也映射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尚记驱车去。君行已映林,我首犹屡顾”这几句,通过对过去车马行进的情形的回忆,以及不断回头望去的动作,展现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深刻感受。
“重经分手地,物色宛如许。怀人感河山,抚节惊寒暑”则是诗人再次踏足与友人分别的地方,那些曾经共同经历过的景象依旧如故,内心的思念之情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起伏。
下一段“别来世事多,琐细不足数。惟有绿林徒,跳梁犹若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尽管岁月流逝,但某些记忆依然如旧,未曾改变。
接下来的几句“汉南十二州,一半为盗据。向之西来师,猛鸷类熊虎”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强调了军事行动对民众生活的严重影响。
“从以万马群,旌旃蔽村坞。惟知口打贼,未辨狸搏鼠”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残酷景象,以及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上的无效尝试。
“徵求徒浚民,万分一无补。空令贫者毙,复使富室窭”批判了当时征兵和税收政策的不公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去年粟如金,艰食古未睹。今春濒汉州,秋种不入土”反映了战争导致的经济困难和农业生产的停滞。
“如何十万师,不办一朝贮。传闻许汝郊,平民尽俘掳”强调了军队在对抗敌人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维护百姓利益,以及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秋高马首南,跬足仰谁禦。栖山无定居,处邑复多惧”表现了诗人面对战乱的茫然和无奈,以及对于未来的担忧。
最后,“无资忧殍踣,有粟畏攘取。怀安昔所戒,随众谋远举”表达了作者在贫困中的忧虑,对于粮食的珍惜,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探索。
“第恐向他州,未保终安堵。悠悠四海间,托身定何所”则是诗人对于流离失所的担心和迷茫,以及寻找安稳之地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回顾,对现实苦难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与探索,展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