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
出处:《渡水僧二首》
金 · 赵秉文
落日前溪渡,钟声隔岸闻。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
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
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渡水僧人在日落时分过溪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首句“落日前溪渡”描绘了夕阳西下,僧人正准备过溪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钟声隔岸闻”则以钟声作为背景音,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僧人内心的某种警醒或指引。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秋水描绘得既深且清澈,僧人挽起衣裳,仿佛在云间行走,既表现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态,也暗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亲近。接下来,“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描绘了云彩被风吹散,水面泛起波纹,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下闪烁,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动态美,也寓意着僧人心境的变化,从最初的平静到后来的波动,再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僧人对于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固定的实体,而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这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接下来,“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指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正的自我,更不用说镜中虚影了,强调了个体存在的虚幻性。
最后,“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表达了对能够洞察人生起落、因果循环的画师的敬佩,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艺术来理解生命的真谛。而“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则以佛教中的轮回观念,以及对过往经历的释怀态度,收束全诗,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达观自在的人生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僧人对生命、自我以及宇宙关系的独到见解,体现了金代文学中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然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