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
出处:《山中阻雨欲登华顶峰而不果》
宋 · 洪适
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
层峰目华顶,魂梦几驰想。
朅来乘清秋,明发将独往。
小雨巧作难,祥云约仍爽。
风磴渍苔藓,霜崖乱榛莽。
峥嵘一何峻,梯空不可上。
便思捐竹舆,徐行倩藤杖。
老僧挹而言,兹山韬万象。
举头天宇逼,寓目岩扉敞。
重溟倒寒影,万壑振幽响。
峡迥啼猱猿,林高陨楂橡。
仙袂挹浮丘,飘然顿尘网。
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
劲寒或薄人,跬步迷俯仰。
不如游石梁,重来事真赏。
斯言既纚纚,诚哉非我诳。
俗驾为之回,芜音不堪榜。
寄声山中灵,心期空鞅鞅。
层峰目华顶,魂梦几驰想。
朅来乘清秋,明发将独往。
小雨巧作难,祥云约仍爽。
风磴渍苔藓,霜崖乱榛莽。
峥嵘一何峻,梯空不可上。
便思捐竹舆,徐行倩藤杖。
老僧挹而言,兹山韬万象。
举头天宇逼,寓目岩扉敞。
重溟倒寒影,万壑振幽响。
峡迥啼猱猿,林高陨楂橡。
仙袂挹浮丘,飘然顿尘网。
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
劲寒或薄人,跬步迷俯仰。
不如游石梁,重来事真赏。
斯言既纚纚,诚哉非我诳。
俗驾为之回,芜音不堪榜。
寄声山中灵,心期空鞅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洪适在秋季独自前往天台山华顶峰的旅程,以及途中遭遇的风雨阻隔,未能如愿登山的遗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如小雨、祥云、风磴、霜崖、竹舆、藤杖、老僧、万象、天宇、岩扉、万壑、猱猿、楂橡、仙袂、浮丘等,展现了山中壮丽而神秘的自然风光。
首句“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台山的高度,引出对华顶峰的向往。接着描述了诗人乘着清秋时节,准备独自前往华顶峰的计划。然而,途中遇到了小雨和祥云,天气变化莫测,使得登山变得困难。风磴上的苔藓、霜崖上的榛莽,以及华顶峰的峻峭,都增加了登山的难度。
诗人表达了想要放弃竹舆,改用藤杖慢慢前行的想法。在遇到一位老僧后,老僧告诉他华顶峰包容万象,天宇逼迫,岩扉宽敞,景象壮观。诗人举头望天,感受到天宇之近,寓目于岩扉,看到万壑的幽响,听到峡谷中猱猿的啼叫,林间的楂橡掉落的声音。仙袂似乎在迎接浮丘,诗人仿佛从尘网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然而,当诗人再次提及今次风雨时,烟雾笼罩着大地,劲寒侵袭,连小小的步伐都让人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决定不去石梁,而是期待未来有机会真正欣赏华顶峰的美景。他的话语真诚,不是自我欺骗,最终,世俗的车马为之回转,芜杂的言语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慨。诗人寄语山中的灵,尽管心有所期,但现实却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诗人的情感流露,展现了华顶峰的壮丽景色以及未能如愿登山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