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拼音版原文
翻译
在饥饿和寒冷中,我每晚都在平城下仰望明亮的月亮。手中不再有剑,只有海风掠过,使我鬓发纷飞。
边塞漫长,直连无际的白色天空,远远看见汉家的红旗飘扬。
在青色帐篷中,我吹奏短笛,烟雾缭绕,如同白天的龙被湿润。
傍晚时分,我在城墙上眺望,城下景象模糊。
风吹起干枯的蓬草,城中的战马发出嘶鸣声,瘦骨嶙峋。
我询问守城官,离关隘还有多远?
我只担心战死沙场,尸体被裹回故乡,宁愿背弃武器也不惜一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的荒凉与悲壮,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事的描述,展现了战士们的孤独、寒冷和牺牲。诗中“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一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氛围,表达了边塞将士在严寒中的艰苦与凄清。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这两句,则通过对武器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孤独与苍凉。"别剑"象征着离别,而"无玉花"则暗示了一种不再有生机与希望的境况;"海风断鬓发"中,“鬓发”指的是头发的一部分,这里用“断”字形容,可能是战乱中无法打理,亦或是年迈而致。
接着,“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两句,通过对广阔天地与远处军旗的描绘,强调了边塞之宽广和战争的紧迫感。"塞长"指的是长城,"连白空"则形容其辽阔;"遥见汉旗红"表明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这两句,则通过对军中生活的一隅和战争气氛的描绘,增添了一种苍凉之感。"青帐"指的是军帐,而"吹短笛"则传递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烟雾湿昼龙"可能是由于战火或其他原因造成了天气变化。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这两句,表达了将士们对家园的思念。"日晚在城上"描绘出时间与空间的静谧,而"依稀望城下"则流露出一丝温情。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这两句,则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中动物状态的描写,传递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衰败。"风吹枯蓬起"形容了秋天枯黄草被风吹动的景象,而"城中嘶瘦马"则直接反映出了战乱中的物资短缺和生灵的凋敝。
最后,“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两句,则表达了战士们对死亡与家园的深切思念以及战争牺牲的无奈。"借问筑城吏"中“筑城吏”可能是负责守卫边塞的人,通过询问他们来表达对远离故乡的孤独和不安;"去关几千里"则强调了边塞与内地之间的遥远。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一句,则直接抒发了战士们即使身死也要回到故乡的心愿,以及对于战争牺牲的接受。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多角度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情怀,是对唐代边塞生活的一次经典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