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全文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出处:《献汉南樊尚书
唐 · 孟郊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拼音版原文

tiānxiàbēngluànjūnshíxiánchén
zhòngjìnyáoluòshǐjiànzhúzhēn

bīngshìzǒushānyuèyángguāngqiánāichén
xīnkāixuánmiànqīngrén

cónghuàjiāofēngguīchún
gōngjùnhánjiēbiànchūn

yǐngjuànchìdiànjiànfēngxiáqīnglín
sōnggāozuòzhènchǔshuǐbīn

yúnjìngkāiguāngshèyín
nǎizhīxúnchángjiànzhàoyǐngzhàoshén

注释

天下:整个世界。
昔:从前。
崩乱:动乱。
大君:明君。
贤臣:有才能的臣子。
尽:全部。
竹色真:竹子的真实颜色。
兵势:战争形势。
走山岳:如同山岳动荡。
玄女符:神秘的法术。
清波人:清波中的俘虏。
浇风:粗犷风气。
淳:淳朴。
公理:公正治理。
斯郡:这个郡县。
旗影:旗帜的影子。
赤电:红色闪电。
剑锋:剑尖。
嵩高气:嵩山的气势。
作镇:作为守护。
云镜:云层下的天空。
霁:放晴。
孤光:孤独的光芒。
寻常鉴:普通的镜子。
照影:映照形体。
照神:照见灵魂。

翻译

从前天下动乱,明君识得贤臣。
万木凋零后,竹子颜色才显真。
战事如山岳动荡,阳光被尘埃遮蔽。
心中领悟玄妙法,面对清波俘虏诚挚。
异域风俗已融合,粗犷之风转淳朴。
自从您治理此地,寒冷山谷也似春天。
旗帜翻卷如赤电,剑锋藏于青鞘中。
为何嵩山之气,能镇守楚水边疆。
云层忽然放晴,孤光照射无边。
原来平凡的镜子,只能照形体而非灵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乱世将安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贤臣出现能够匡正时弊、恢复社会秩序的期待与赞美。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两句直接点明了背景,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伟大的君主能够识别和重用贤能之士。这是整个诗篇的主题基调。

接着,“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写出了自然界的景象。其他树木在风中摇曳而落叶后,只有竹子展现出它坚韧不拔、色彩鲜明的一面。这正如贤臣在乱世中的坚守与真实。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则描绘了一种战争即将结束的场景。战争的气氛(兵势)遍布山川,但阳光逐渐被扬起的尘土所遮盖,这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过去。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中,“玄女符”指的是道教中的神秘符箓,而“清波人”则是形容贤臣之人的清净无暇。这两句暗示了作者对于贤臣能够解读天机、澄清心志的赞美。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表达了一种文化融合和社会安宁的景象。不同的地方性习俗逐渐融合,而温和的春风也使万物回复到本真状态。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则写出了作者作为官员管理一方之地,带来和平与生机,使曾经荒凉的山谷变得如同春天一般。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中,“旗影”与“剑锋”都是军事象征,但这里它们被描绘得既有力量又不再带来威胁,而是被收藏起来,就像雷声(赤电)和青色的盔甲(青鳞),预示着战争的结束和武力的收敛。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则借用了嵩山的高峻来比喻贤臣的气节,同时也表达了这种气节对于国家稳固的重要性,就像大山守护着楚地的河岸。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写的是天空中乌云散去,阳光突然照耀出来,这种景象如同一面镜子,清晰而又广阔。

最后,“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则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寻常之物(这里指的是贤臣)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映照出世间万象,但却不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即“神”。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将自然界与人事相结合,表现了作者对于贤臣的崇高敬意,以及对于乱世中秩序恢复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