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趁当年桂子秋,烦公引领广寒游
出处:《挽苏少章》
宋末元初 · 王义山
曾趁当年桂子秋,烦公引领广寒游。
春官报罢笑归去,底事无成付命休。
诗又江湖一家数,学寻伊洛到源头。
忍将感兴篇来读,望断修江无限愁。
春官报罢笑归去,底事无成付命休。
诗又江湖一家数,学寻伊洛到源头。
忍将感兴篇来读,望断修江无限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曾:曾经。趁:趁着。
当年:过去的那个时期。
桂子:桂花。
秋:秋天。
烦公:麻烦您。
引领:带领。
广寒游:月宫游玩。
春官:春季的官员。
报罢:宣告完毕。
笑归去:笑着离去。
底事:何事,为何。
无成:没有成就。
付命休:交给命运决定。
诗又:我的诗作也。
江湖一家数:江湖中的一流诗人。
学寻:学习寻找。
伊洛:古代的伊水和洛河,象征学问渊源。
源头:学问的起源。
忍将:怎能忍心。
感兴篇:抒发感慨的文章。
来读:阅读。
望断:遥望直到。
修江:湘江。
无限愁:无尽的忧愁。
翻译
曾经在桂花飘香的秋季,劳烦您引领我畅游那广寒宫。春日官职的任命宣告完毕后笑着离去,为何一事无成只能听天由命呢?
我的诗作也算得上江湖中的一流,我追寻着伊水洛河的源头学问。
怎能忍心阅读那些抒发感慨的文章,遥望湘江的尽头,满心愁绪无尽。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王义山所作,名为《挽苏少章》。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念古人的诗。诗中提到的“桂子秋”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曾在长安共同度过一个秋天,这里的“当年”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烦公引领广寒游”则是希望能跟随古人一起漫步于广阔的寒冷之中,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想要亲近他们的心情。
“春官报罢笑归去,底事无成付命休”这两句表达了对过往时光无尽的怀念与惆怅。春天的官职结束了,古人的生活也随之画上了句号,但诗人心中对于那些未竟的事业和梦想感到遗憾。
“诗又江湖一家数,学寻伊洛到源头”则显示出诗人对文学传统的尊崇以及自我定位。他将自己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之中,试图追寻伊尹、洛阳(古代著名文人聚集的地方)的文化源流。
“忍将感兴篇来读,望断修江无限愁”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阅读古人的作品时所激发的情感,以及面对壮丽河山之景时产生的无尽忧愁。这里的“忍将”意味着强压抑制内心的感情,而“望断修江”则是指目光穿越那绵长的江水,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孤独和悲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和文学传统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王义山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笔法,将这种复杂的情绪转化为具有强烈历史感和哲理性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