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烽火照青螺,旧国其如战伐何
明 · 胡直
传闻烽火照青螺,旧国其如战伐何。
四海尽看悲剑戟,三江无处慎风波。
邺侯书架空飞焰,陶令家园遍荷戈。
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
四海尽看悲剑戟,三江无处慎风波。
邺侯书架空飞焰,陶令家园遍荷戈。
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直所作,名为《传报广寇劫予邑之西南燔杀惨甚罗文庄公旧宅刘两江先生舍皆为烟烬为之掩涕》。诗中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悲痛,以及对逝去家园的哀悼之情。
首句“传闻烽火照青螺”,以烽火照亮青螺山的景象,象征战争的爆发和烽烟四起,预示着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接着,“旧国其如战伐何”表达了对战争摧残国家的无奈与哀叹,国家在战火中遭受破坏,人民生活陷入苦难。
“四海尽看悲剑戟,三江无处慎风波”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四海之内,人们都目睹着剑戟相交的悲惨景象;三江流域,没有一处能够避开战争带来的动荡与危险。这两句通过广阔的地理范围,展现了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邺侯书架空飞焰,陶令家园遍荷戈”则将笔触转向历史人物的故居,邺侯(指邺侯李泌)的书架在战火中化为灰烬,陶渊明(陶令)的家园也被士兵占领,象征着历史名人的命运也无法逃脱战争的侵袭。这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强调了战争对文化与文明的破坏。
最后,“掩涕不能重借问,洗兵谁为挽天河”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无法再向逝去的亲人和家园询问的无奈,同时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如何才能停止战争,让和平降临人间?诗人希望有人能像挽天河一样,拯救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战争破坏的描绘和对和平的呼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