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浦龙惊锡,禅云虎绕扉
出处:《送元遂上人归吴中》
唐 · 许棠
落发在王畿,承恩著紫衣。
印心谁受请,讲疏自携归。
泛浦龙惊锡,禅云虎绕扉。
吴中知久别,庵树想成围。
印心谁受请,讲疏自携归。
泛浦龙惊锡,禅云虎绕扉。
吴中知久别,庵树想成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落发:出家为僧,剃去头发。王畿:京城,帝王直接管辖的地区。
紫衣:指高级僧侣所穿的紫色法衣,此处象征皇恩殊荣。
印心:传授心法,指佛法的精髓传授。
受请:接受邀请去讲经说法。
讲疏:讲解佛经的注疏。
浦:水边,这里指渡口。
龙惊锡:传说中高僧的锡杖能惊动水中的龙。
禅云:禅定时显现的祥云。
吴中:古地名,泛指今江苏南部太湖流域一带。
庵树:庵堂周围的树木。
成围:长得茂盛,环绕成林。
翻译
在京城落发出家,蒙受皇恩赐予紫衣。心中佛法谁能传承?讲经归来,自行携带疏释。
渡江时锡杖惊动水龙,禅定之时祥云如虎绕门扉。
久别吴中故地,料想那庵前树木已茂密成林。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许棠的作品,名为《送元遂上人归吴中》。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深厚的情感送别他的朋友元遂上人回到吴中。
"落发在王畿,承恩著紫衣。" 这两句描绘了元遂上人的尊贵形象,其中“落发”指的是佛教出家人的剃度仪式,“王畿”可能是某个寺院的名称;“承恩”则表明元遂上人受到了皇家的恩赐,穿着象征高贵的紫衣。
"印心谁受请,讲疏自携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元遂上人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禅学的专注。这里的“印心”指的是刻苦修行,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澄清;“谁受请”可能是说没有人能请得动他的讲经说法,只好自己携带着佛经回到吴中。
"泛浦龙惊锡,禅云虎绕扉。" 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元遂上人的高深禅理和他所处环境的神秘氛围。“泛浦龙惊锡”形象地描述了水中龙跃起的声音如同锡器相撞,“禅云虎绕扉”则是说他的禅定之境如同云雾缭绕,连猛虎也要在门前徘徊。
"吴中知久别,庵树想成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元遂上人的不舍和对他归去后那片土地的怀念之情。“吴中”指的是江苏一带,“知久别”说明了这次分别将会很长;“庵树”是庙宇中的树木,通过“想成围”表达了诗人希望这些庵树能够成为守护元遂上人的屏障。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谊,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禅宗意境的渲染,表达了对朋友高尚精神世界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