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非有所系,去亦忘所之
出处:《送一宗和尚次蜀王诗韵》
明 · 方孝孺
浮云出山中,浩荡随去来。
来非有所系,去亦忘所之。
若人释门秀,矫矫孤鹤姿。
林泉三十年,喜誉如波驰。
平生西方学,所蕴未及施。
一朝忽乘兴,来谒岷峨师。
微笑坐谈空,倾城走群缁。
遂令好事者,懒问子云奇。
清香焚柏子,细雨洒杨枝。
相逢话乡曲,尘尾不暇麾。
越蜀万里途,各处天之陲。
胡为偶至此,欲语忘其辞。
历历世间事,星星鬓中丝。
迢遥无所婴,老大秪自知。
巴江复举棹,故庐访遗基。
散怀天台月,濯足楢溪漪。
我亦倦游客,归耕有深期。
身在华山阳,梦绕大海湄。
徘徊将何说,秪恐负明时。
来非有所系,去亦忘所之。
若人释门秀,矫矫孤鹤姿。
林泉三十年,喜誉如波驰。
平生西方学,所蕴未及施。
一朝忽乘兴,来谒岷峨师。
微笑坐谈空,倾城走群缁。
遂令好事者,懒问子云奇。
清香焚柏子,细雨洒杨枝。
相逢话乡曲,尘尾不暇麾。
越蜀万里途,各处天之陲。
胡为偶至此,欲语忘其辞。
历历世间事,星星鬓中丝。
迢遥无所婴,老大秪自知。
巴江复举棹,故庐访遗基。
散怀天台月,濯足楢溪漪。
我亦倦游客,归耕有深期。
身在华山阳,梦绕大海湄。
徘徊将何说,秪恐负明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一宗的和尚,他游历四方,与世无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佛教的真谛。诗中通过浮云的自由飘荡,象征了和尚的行踪不定,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和尚三十年隐居林泉,名声远播,却对西方学问的深厚底蕴未曾施展,直到遇见了岷峨师,才激发了他乘兴而来的心愿。
诗人方孝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和尚与世俗的交流,以及他对佛教真理的深刻理解。清香柏子、细雨杨枝,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和尚与来访者的对话,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也使得周围的人为之倾倒,体现了佛法的感召力。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和尚即将离开,前往遥远的蜀地,与故乡相隔万里,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感慨。他与诗人相逢,谈论家乡之事,却因思绪万千而难以言表。岁月流逝,白发苍苍,和尚的心境却如同清风明月,淡泊而宁静。最后,和尚启程返回故乡,诗人则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和尚的离去感到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一宗和尚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者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