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本是虚心物,那更形声总是虚
出处:《题窗间墨竹》
宋 · 胡仲弓
一寸毛锥当小锄,新篁移傍野人居。
难栖天上鸣阳凤,且伴窗前剔蠹鱼。
大节肯随风俯仰,数枝长带月扶疏。
此君本是虚心物,那更形声总是虚。
难栖天上鸣阳凤,且伴窗前剔蠹鱼。
大节肯随风俯仰,数枝长带月扶疏。
此君本是虚心物,那更形声总是虚。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毛锥:毛笔的别称,古代文人常用之。鸣阳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贵。
剔蠹鱼:驱赶蛀虫,暗指保持书籍的清洁。
大节:指竹子的气节,比喻人的品性。
扶疏:形容竹子枝叶疏朗的样子。
虚心物:竹子中空,象征谦虚。
形声总是虚:竹子的外表虽实,但内心空虚,寓意虚伪与真实的对比。
翻译
一寸长的毛笔就像小锄头,新竹被移到了乡间人家附近。它难以吸引天上的凤凰,暂且陪伴窗前驱赶蛀虫。
即使面对风的吹拂,它也坚持不弯曲,几枝竹子在月光下显得疏朗。
这竹子原本就是虚心的,它的形态和名声都充满了真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窗边墨竹的画面,诗人胡仲弓以独特的视角赞美了墨竹的品质。他将毛笔比喻为小锄,形象地展示了竹子的坚韧与实用性,新篁被移栽到野外人家,暗示其清高孤傲的性格。竹子虽难以吸引高飞的凤凰,却甘愿陪伴主人在窗前驱赶书虫,表现出它的忠诚和奉献。
诗中“大节肯随风俯仰”一句,赞美了竹子顺应自然、随风摇曳的韧性,同时也寓含了人应当具备的刚柔并济的品格。而“数枝长带月扶疏”则描绘了竹影斑驳、月光洒落的静谧景象,增添了诗意的意境。
最后,诗人强调墨竹的本质——虚心,既是说竹子空心以容纳天地,也是暗指人应有谦虚低调的态度。整首诗通过墨竹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