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出处:《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宋 · 郑清之
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
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
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
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
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女戎:古代传说中用美女作为战争工具。褒姒:周幽王宠爱的妃子,因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家衰败。
巫臣: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因忠诚而被误解出使吴国。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位于今内蒙古,因其墓上草色常青而得名。
白沟:古代地名,此处代指战场。
尤物:原指特别美好的人或物,此处指美女。
延寿:可能是诗中的人物,与议功相关。
翻译
听说攻打他国曾用过女子做武器,竟然忍心让美丽的女子留在汉宫。如果知道褒姒给周朝带来祸患,就该相信巫臣对楚国的忠诚。
王昭君的青冢不会留下对芳草的遗憾,白沟之战怎可能没有战尘弥漫。
解救美女成为削弱敌人的手段,当年延寿应当得到这样的评价和功劳。
鉴赏
这首宋诗《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是郑清之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战争与女性角色的反思。首句“伐国曾闻用女戎”暗示了历史上以女子出塞和亲的策略,如王昭君被选入宫,嫁给了匈奴单于。接下来,“忍留妖丽汉宫中”表达了对王昭君美貌被囚禁的同情。
诗人接着通过“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这两句,将王昭君与周幽王宠幸褒姒导致亡国的历史联系起来,暗示她的牺牲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又提及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巫臣为了国家利益而忠诚的行为,以此对比昭君的无奈。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描绘了昭君死后长眠的青冢和曾经发生战争的白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批判。最后,“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总结道,如果能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战争,那么昭君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她的存在也应被公正地评价为和平的贡献。
整首诗以王昭君的故事为载体,寓言深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