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七言虽淡泊,不曾一字犯阴何
出处:《十叠 其三》
宋 · 刘克庄
花离京洛缁尘少,诗到齐梁绮语多。
老子七言虽淡泊,不曾一字犯阴何。
老子七言虽淡泊,不曾一字犯阴何。
注释
花:花朵。离:远离。
京洛:京都洛阳(古代两个文化中心)。
缁尘:尘世的纷扰,比喻世俗的污垢。
诗:诗歌。
到:到达。
齐梁: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和梁国。
绮语:华丽的语言,形容诗歌辞藻丰富。
老子:指老子李聃,道家创始人,这里借代有淡泊名利之意。
七言:七言诗,每句七个字的古体诗形式。
虽:虽然。
淡泊:不追求名利,清静无为。
一字:一个字。
犯:触犯,这里是违背的意思。
阴何:阴柔之美,这里指过于华丽或女性化的风格。
翻译
在京都洛阳,花儿远离了尘世的纷扰,然而到了齐梁时期,诗歌却充满了华丽的辞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十叠(其三)》。从这短暂的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唐诗和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
"花离京洛缁尘少" 这一句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京洛(指长安与洛阳)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只剩下稀疏的花朵,它们似乎在缅绵地诉说着往昔的尘埃和故事。这里的"少"字用得甚妙,既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寂寞,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感慨。
"诗到齐梁绮语多" 这句话则转向了文学的领域,提到了唐代以后的诗歌,即所谓的"南朝"时期(如齐、梁等朝),其诗风格开始变得更加绮丽和繁复。这句表明诗人对唐以后诗坛变化的观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简约与繁复之间矛盾的情感。
"老子七言虽淡泊,不曾一字犯阴何" 这两句引出了道家哲学鼻祖老子的七个字(原文未提供,可能指的是《道德经》中的某句话),诗人赞美这简洁的语言不仅达到了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境界,而且还没有丝毫触及不正之风。这两句通过老子的话来表达了对清廉与高洁品格的追求。
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既有对唐代以降文学变化的反思,也有对个人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怀与文学史观融为一体,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文学见解。